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色偷偷尼玛图亚洲综合-97国产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片无码视频不卡

每個自殺孩子身后,?是1000個有自殺隱患的孩子
作者:糖心理 2020-06-23 18:12:19 心理健康

2020年6月4日下午,常州市金壇區(qū)河濱小學的五年級女學生繆可馨,在語文課后,越過四樓的圍欄,墜樓身亡。

這件事在網(wǎng)絡上引起了熱議,人們不斷猜想、挖掘,想要知道她為什么自殺,誰該為此負責?

但人們似乎忽略了一個簡單而直白的事實: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孩子自殺了。

據(jù)《中國兒童自殺報告》統(tǒng)計,每年約有10萬兒童青少年死于自殺。

從升起自殺意念到完成自殺,有時僅需10分鐘。

很多時候,危機出現(xiàn)后強烈的自殺傾向,通常不會持續(xù)超過30分鐘。如果他們有社會支持或附近有樂于提供幫助的人,并且沒有致命手段,他們常常能熬過那30分鐘。

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味指責老師和家長,不是自以為是地說“女孩抗挫商太低”,更不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現(xiàn)在的學生打不得罵不得,動不動就因為雞毛蒜皮的事跳樓”。

我們需要的是去重視“一個孩子自殺了”這件事本身。

海恩法則指出: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

每一個自殺的孩子背后,可能還有1000個有自殺隱患的孩子。

此文希望提供一種超越老師,孩子和家長三元的視角,來談談這件事背后所代表的某些成因。

1、成績即權力嗎?

事情發(fā)生后,有人發(fā)出家長群聊天截圖,家長們一個接一個為老師發(fā)聲,這一幕甚至有點戲劇性。

而類似的事情,此時此刻或許在某個家長群里也正在上演。

在學校中,老師們(尤其是諸如語文這種缺少標準答案的學科的老師)決定著學生的日常成績,而這些日常成績又影響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正如羅森塔爾效應描述的那樣,老師對于學生的期望和關注程度決定了學生能否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老師的培養(yǎng)成為了一種助推劑,間接地決定著一個學生成績的好壞。因而,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師的照顧。

就這樣,經(jīng)由孩子的學習成績,一張連接著老師,家長和學生的權力的網(wǎng)鋪展開來。在這張網(wǎng)中,老師成為了掌握權力的那一方。

當這個權力運用合理,對每個學生的培養(yǎng)都能盡量做到公平時,這種權力可以幫助老師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然而,當這種權力被濫用時,便變質成了一種可以被交易的資源,其威力足以毀掉一個學生的前途。

而這種權力發(fā)揮作用的場所便是課堂。

2、課堂中“無形的手”

通常來說,我們認為課堂是老師和學生互動的場所。老師教授知識,而學生學習知識。然而,這種觀點未免有些淺薄了。

正如美國心理學教授Thomas Kindermann指出的,在課堂上老師其實承擔著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們是傳授知識的權威,是信息的輸出者;而在另一方面,他們也是維護秩序和促進學生間合作和交流的推動者。

這兩種身份交織在老師身上,使得老師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舉動不僅影響著學生的分數(shù),更影響著學生之間的關系。

研究發(fā)現(xiàn),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深刻地影響著學生間的人際交往。如果一個學生得到老師的偏愛,那么他也更加容易得到同學的喜愛;反之,如果一個學生被老師所冷落,那么他往往也會被同學所孤立。

在我們的學校中,老師往往希望樹立愛學習的“榜樣”,打壓那些破壞課堂秩序的“壞同學”。然而,這種標簽不僅影響著某一個學生,同時也影響著這個學生與其他學生之間的關系。

當我們以“壞學生”的標簽去評價一個學生時,隨之而來的可能并不是他的發(fā)奮圖強,而是他與這個班級的逐漸脫離。這種脫離進而造成了某種心理沖突。

每個自殺孩子身后,?是1000個有自殺隱患的孩子

3、沖突與孩子的心理需求

當一個孩子被老師冷落,被同伴孤立,他的某些內在的心理需求便無法得到滿足。

根據(jù)自我決定理論,一個人終其一生都會存在三種心理需求:

自治的需求——感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對生活具有一定的控制權;

能力的需求——擁有知識和技能,并且以此而獲得成就;

聯(lián)結的需求——同他人有歸屬感和聯(lián)系,能夠獲得他人的幫助;

孩子的成績被否定,努力學習得不到回報,試圖與同伴或老師溝通時受挫,這些外部事件與孩子內心的需求發(fā)生了沖突,進而產生了某種難以調和的矛盾。

因為他內在的需求想要得到滿足,所以他會不斷嘗試,試圖打破這種矛盾;然而老師與同學若對此拒絕回應,便會不斷加深孩子內心中的無助。

如果這種無助無法得到有效的緩解,就會衍生成慢性壓力,甚至是心理疾病。Pfeffer的研究表明,慢性生活壓力與心理疾病是學齡兒童自殺的一大誘因。

然而,在這里需要提醒的是,當我們對兒童自殺進行心理疾病的歸因時,我們應該意識到:

正如??略凇毒窦膊∨c心理學》中寫道,這個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謂“抑郁癥“這一實體,”抑郁癥“只是我們對于一系列類似癥狀的歸納和概括。

沒有任何一種心理疾病會像身體疾病一樣是由某個病毒導致的,心理疾病往往都是為了適應長期的心理沖突而衍生出來的結果。

而這種長期的心理沖突背后必然隱藏著某些結構性的不公正。

4、當我們談到脆弱時,我們在談什么?

我們很容易將一個孩子的死亡歸結于他自身的脆弱,因為在同樣的情況下其他孩子依然可以正常生活。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當我們談到脆弱時,我們實際上是在說一個孩子對于環(huán)境中某種負面刺激更加敏感。而這些負面刺激的長期存在本身就足以構成問題,因為它的存在并不只是針對某個特定的孩子。

繆可馨的死背后可能暗示著有成百上千的孩子曾經(jīng)或現(xiàn)在正在遭受這種負面刺激,而他只不過是對于這種刺激的反應更加劇烈罷了。

從另一方面,脆弱本身也是一種責怪受害者的視角。因為即便是孩子,其內心也具有足夠的修復能力去面對突發(fā)的負面刺激。

一個人的自殺念頭從興起到衰退,實際只需要半小時。只要在這半小時內,他能夠找到任何支持他的人,獲得心靈慰藉,他就能夠挺過這半小時,并且勇敢地活下去。

一個孩子竟然在偌大的學校中,找不到任何一個幫助他度過這半個小時的人。在這個時候,我們還能夠繼續(xù)說這個孩子是“脆弱”的嗎?

5、孩子如何理解死亡?

除了學校中本身存在的不公正以外,我們還應該意識到,孩子可能在以一種可逆的方式看待死亡,而這種方式使得他們并不能理解死亡背后的涵義。

自殺和自殺行為干預中心創(chuàng)始人Mishara指出,由于媒體的影響,學齡期的孩子并不能夠真正理解自殺意味著什么。

他說:“因為在我們的童話和動畫片中,主人公的死亡通常是可逆的,他們可以化身為幽靈,被其他人復活,甚至是轉世投胎,所以孩子會認為死亡并非永遠的終結,而只是一種逃避,或者以另一個方式生活”。

在我們的文化中同樣也存在著某種語言上的禁忌,因為死亡是不祥的。我們會采取某種委婉的語言去表達一個人的死亡,例如“去了另一個世界”,“仙逝了”,“走了”,“離開了”。這些詞語在成年人的理解中,完全等同于死亡;然而對于孩子,這些詞可能僅僅只代表字面意思。

當我們跟孩子說,“爺爺走了,去了另一個世界”,他們會問我們,“另一個世界是哪里?”。因為在他們看來,“去了”就等同于“推門離開”。

這種觀念的差異使得孩子在面對自殺時,只是簡單地把它當作一種逃避的手段,而非真正意義上人的終結。他不會去思考“我死后父母怎么辦?”,因為在他看來自殺后依然可以以另外一種形式陪伴父母,就如同童話里所說的那樣。

6、面對死亡,我們和孩子能夠一同做些什么?

如果孩子不能以一種成年人的方式面對死亡,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告知他們呢?

對此,醫(yī)學博士Elyse C. Salek提供的建議是,當孩子主動問起時,盡量誠實地告訴他們死亡意味著什么,并且?guī)椭麄兛朔S之而來的死亡焦慮。

按照Salek的說法,父母應該告知孩子死亡的四個屬性:

不可逆性——死亡是不可逆轉的,一旦選擇自殺就無法回到原來的生活;

終結性——死亡意味著一切活動的結束,沒有辦法從事娛樂活動,沒有辦法見到父母;

必然性——死亡對于所有的生命體來說都是一定發(fā)生的,而差別只在于發(fā)生的時間;

因果性——死亡對應著某種造成死亡的原因,而自殺是其中一種;

當孩子們了解到關于死亡的真相后,他們往往會陷入一種對于死亡的恐懼和焦慮。他們會問:“那爸爸媽媽是不是也會死?”,“如果你們死了,那我怎么辦?”之類的問題。而在身體上,他們會變得易怒,失眠,胃痛或是頭痛;而對于青少年來說,他們還有可能因此從事某種成癮行為,例如抽煙喝酒。

在這個時候,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甄別出這些癥狀,并幫助他們盡量的放松和轉移注意力。

青少年的不穩(wěn)定性和不確定性,使得學校的心理老師、咨詢師,一直要承受更大的恐懼和壓力。

我們該如何及時發(fā)現(xiàn)青少年自殺征兆?同時給予有效的關注?如何和青少年談論自殺?怎么區(qū)分一般的心煩意亂和更嚴重的危險?這個時候,自殺的識別和評估就非常重要。

作為咨詢師或者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有必要學習危機干預的方法,并在實戰(zhàn)中反復加以演練,真正有危機出現(xiàn)時可以防患于未然。

《自殺的識別、評估和干預》這門課,你能學到什么?

(1).工作和共情所需的評估和治療技巧,如運用情緒評估量表和正念冥想等;

(2).將“七個臨床任務”和“自殺的八個維度”應用到自己的評估和早期干預計劃中;

(3).將來訪者獨特的文化信仰、個人經(jīng)歷和世界觀融入到你們的評估、治療和安全計劃中;

(4).將破壞來訪者生存意愿的問題進行分類,掌握評估他們內、外在資源和優(yōu)勢的策略;

(5).運用自殺評定和情緒評定等級量表,來評估急性、慢性自殺來訪的危機程度;

(6).掌握有效的干預策略,學會為有自殺傾向的來訪制定安全計劃;

(7).從評估到住院治療的所有干預措施;

(8).有效評估少數(shù)族裔和LGBT群體面臨的挑戰(zhàn);

(9).解釋亞洲人的價值觀和信仰如何影響自殺評估和治療。

Ref: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self-determination-theory/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healthy-living/emotional-wellness/Building-Resilience/Pages/How-Children-Understand-Death-What-You-Should-Say.aspx

https://econtent.hogrefe.com/doi/abs/10.1027//0227-5910.24.3.128?journalCode=cri

https://headspace.org.au/assets/download-cards/02-HSP254-Suicide-in-Primary-Schools-Summary-FA-low-res2.pdf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3397311000670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最新測試

  • 自愈能力產后抑郁焦慮癥易怒癥人際關系社交恐懼癥抑郁癥測試心理咨詢悲觀主義控制情緒心理測試戀母情結心理咨詢正念強迫癥安全感PUA無性婚姻思維反芻恐懼心理九型人格自卑心理社會心理學雙向情感障礙回避型人格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