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講一講aggression,攻擊行為。
我們先大致介紹一下aggression,攻擊行為。首先從定義開始。Buss是一個心理學(xué)家,他給aggression定義為:“攻擊是一種會給另一種生物帶來有害刺激的行為”(aggression is a response that deliversnoxious stimuli to another organism)(Geen, 2001),然而這種定義是有問題的。比如說我媽在我臉上發(fā)現(xiàn)了一只蒼蠅,于是她非常果斷的拿起殺蟲劑噴了我一臉,我覺得很刺激,我覺得很有害。
這個例子符合Buss最初對于攻擊的定義,但是我媽的這種行為不能被定義成對我的攻擊,只能定義為對蒼蠅的攻擊。所以Buss又重新定義攻擊行為,在之前的基礎(chǔ)上加入了1.“意圖傷害”以及2.“受害者想要回避有害刺激”。
所以比如說我媽無緣無故拿潔廁靈噴了我一臉,目的為傷害我,并且我沒有覺得真爽噴的好的話,這種行為就被定義成aggression,我媽對我的攻擊。雖然這個定義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你無法判定攻擊者的“意圖”,但Buss的定義目前是被大部分現(xiàn)代心理學(xué)家所接受的定義。
為什么定義這么重要?因為如果一幫科學(xué)家要研究一個東西,大家對于這個東西的定義都不一樣,那這些研究到最后都是沒有意義的。舉個例子,我和我媽要調(diào)查在一個超市里男性女性購買牛奶的比例。我定義牛奶為“普通盒裝牛奶,巧克力牛奶,草莓牛奶和瓶裝牛奶”,我媽定義牛奶為“牛奶只包括盒裝普通牛奶,其他都是異端”,最后我們得出不一樣的結(jié)論,我們連討論都沒的討論因為我們研究的根本不是一個東西,關(guān)于牛奶的研究也就此停滯不前。
所以,心理學(xué)家在做任何實驗之前一定都會把每個需要研究的概念明確的寫出來,就連kiss親吻這種概念都會定義的非常詳細。你看到的所有沒有定義的研究,恕我直言,都是野雞研究,編個程序月入一萬八的那種。
說完定義我們來講個實驗吧,我最喜歡講實驗了
我有一個好朋友,不是瞎掰,我真的有朋友,她叫薰爺。
薰爺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精算師,過目不忘,極其聰明,就是她罵你蠢,你完全無法反駁只能無語凝噎的那種聰明。我覺得能有她在身邊特別幸運,不管做什么,有她在總是做的非???。但是相對的,她對于弱智的容忍度非常低,一戳就爆,當面瘋狂羞辱攻擊人家,她自己覺得非常不好但就是改不過來。然而我們勸她的時候,從來不會讓她去打沙袋,摔盤子,或者做一些暴力的事來“發(fā)泄”因為我曾經(jīng)學(xué)過這樣一個研究:
Bushman(2002)曾經(jīng)做過一個叫做Does venting anger feed orextinguish the flame? Catharsis, rumination, distraction, anger and aggressiveresponding 的實驗,能用谷歌學(xué)術(shù)的朋友應(yīng)該能夠搜索到。這個Bushman先做了一些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個理論猜測說人是有怒氣條的,攢滿了一定要釋放(Catharsis),不管通過什么途徑,只要怒氣釋放了就不會再有攻擊行為了。
那么根據(jù)這一種理論,我們可以預(yù)測,薰爺生氣了,那我們可以湊錢給她買一個沙袋讓她打,她一邊想著弱智一邊打,打完了釋放完了就不生氣了。但是呢,這個Bushman他又發(fā)現(xiàn)另一些實驗,說一個人生氣了,然后讓這個人一邊想著仇人一邊用錘子砸釘子釋放怒氣,然而跟其他生氣了然后讓他們安靜坐在那的人比較,這個人砸完釘子更生氣了,也就是說怒氣沒有釋放,反而更嚴重了,也就是說薰爺打完沙袋就要來打我們了。這兩個結(jié)論互相矛盾所以Bushman就想自己來研究一下這個事兒。
他先把所有參與實驗的人一共602人分成3組,第一組叫做“沉思組”,第二組叫做“注意力分散組”,第三組叫“控制組”。 首先這三組人都被要求寫一個作文,然而不管寫的多好,他們都會收到來自另一個學(xué)生(拖)的同樣的評價“垃圾作文什么玩意兒文筆不如老子三歲”。這是為了激怒實驗參與者,為了讓他們生氣。好了,現(xiàn)在三組602個人都不同程度的生氣了,接下來就分組了。
“沉思組”得到一個沙袋,以及一個屏幕上面顯示著剛才內(nèi)個說他們作文垃圾的學(xué)生的照片,他們需要邊打沙袋邊想這個學(xué)生;“注意力分散組”得到一個沙袋,以及一個屏幕上面顯示一個健美雜志的模特,他們需要邊打沙袋邊思考怎樣才能變成兄貴;“控制組”得到一個椅子,坐在上面什么都不做。等前兩組人打夠了沙袋出來,實驗者要求他們做一個問卷Multiple Affect Adjective Checklist (Zuckerman & Lubin,1985) 調(diào)查他們的怒氣值,然后用Taylor procedure(1967)記錄下他們的aggression攻擊性。 結(jié)論為下圖
我們可以看到,一邊想著仇人,一邊打沙袋的,打完之后他們的攻擊性和怒氣值都是最高的。這也是這個實驗的結(jié)論:不可以讓薰爺一邊打沙袋一邊想那些弱智來發(fā)泄怒火,薰爺打完沙袋就會來打我們。
根據(jù)結(jié)果,我們能夠做出一些應(yīng)用:在你特別生某人氣的時候,一邊打砸某物體一邊想著此人來發(fā)泄,只會讓你越來越生氣。這個時候不如安靜坐會兒,干點別的,就能好很多。薰爺,別生氣啊,吃薯條嗎,擼貓嗎,我給你吟首詩吧。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53063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3593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41607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0175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56451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