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色偷偷尼玛图亚洲综合-97国产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片无码视频不卡

女人應有的憤怒,以及它的心理學意義
作者:孫平 2020-11-30 17:36:46 女人心理

最近很想寫憤怒這個主題,尤其是與女性心理成長有關(guān)的憤怒。因為在咨詢和分析中,有很多感觸。

我的基本臨床觀察,并以此觀察為基礎(chǔ),形成的觀點是:中國女性在人格成長,心理復健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必會出現(xiàn)一些“符合她們生存現(xiàn)實的”,因此是“健康的”,于人格成長有益的憤怒。

一、心理復健過程中出現(xiàn)的憤怒

在精神分析諸多學派當中,有兩個學派對憤怒——這種情緒的心理修復意義,有著很深的執(zhí)念。

一個是克萊茵學派,另一個是自體心理學。

我簡單一點來綜述:

克萊茵學派對人的先天攻擊性,也就是死本能,充滿著信任。而且在臨床操作上,他們一般也認為:咨詢或分析若一路做下來,沒有觸及到來訪者的原始攻擊性,沒有釋放其基本敵意(包括對分析師的),那么很難說這個咨詢/分析會是完整,有深度的。

自體心理學喜歡談"自戀暴怒“(narcissistic rage),他們認為一個人長期不被視作一個有自己主觀想法和情感的個體,長期被物化(或者說被重要他人充作”自體客體“),這個人的主觀需要長期不被重要他人所看到和聽到,那么此人就會對這種非人的處境產(chǎn)生一種所謂的自戀暴怒。但我曾經(jīng)寫過文章,我認為:與其稱其為“自戀暴怒”,不如將其稱為“因自愛而生的憤怒”,可參考 健康成人自戀——“自愛”的特征 一文。

兩個學派對于在心理咨詢中,或者說來訪者在心理康復的過程中出現(xiàn)大量的憤怒情緒,都是持理解、肯定和接納態(tài)度的——沒有憤怒表達“太過”的來訪者(當然是言語表達);只有接不住這股憤怒的咨詢師。

克萊茵學派認為人的攻擊性是先天的,是死本能的表達;自體心理學認為自戀暴怒是后天的,是長期不被當人看的產(chǎn)物。這是理論上的分歧;在臨床實操上,兩大門派,卻都接納來訪者的憤怒。

說這么多,我只想表明一點:一個人想要獲得心理上的復健,尤其是修復破損的人-我邊界,或者說從曾經(jīng)創(chuàng)傷性的親密關(guān)系,親子關(guān)系中走出來——體驗和表達憤怒,幾乎是逃不過的一環(huán)。

對中國的女性來訪者尤其如此。

咨詢中自然而生的憤怒,無論是針對曾經(jīng)傷害、貶低過她們的人;還是針對咨詢師,大多都是于康復有利的。

二、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的確有讓女人憤怒的點

從業(yè)以來,我聽到過很多聞所未聞的,你可以說對女性而言,非常殘忍的事情。

這些事情,我發(fā)現(xiàn)在很多地區(qū)或多或少都有,除了某些仍處于母系氏族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我見證過很多切實發(fā)生在女性身上的,殘忍的事情。對于這些事情,如果沒有憤怒,或者說義憤,我相信是很難理解的:

a. 在公共廁所里發(fā)現(xiàn)被遺棄的即將死去的女嬰;

b. 生下女嬰,然后直接“處理掉”(請允許我模糊化處理);

c. 毆打,并當眾羞辱被拐賣的女性;

d. 把女孩送出去寄養(yǎng),直到生下男孩,再接回來(有些一直就不接回來了);

e. 剝奪女孩受教育的機會;

f. 性侵留守女孩;強奸女性

g.心理上否認女孩的性別,把她們當作男性養(yǎng)大;

h. “收集”女性,將其純粹作為性征服對象;

i.  家暴女性,去除其作為人的屬性,視為自己財產(chǎn);

j.  嚴重的重男輕女,把女孩完全當成男孩的附庸;

k. 嚴格禁止女孩和女性參與如祭祖、吃飯上桌、葬禮等家族聚會或儀式;

l.  從小過度“使用”女孩的勞動力,過早地剝奪了她們的童年;

m. 按照自己意愿,違拗女孩意愿,擺布女孩身體,把女孩“寵物化”、“玩具化”

n. 長期無明確理由的軀體虐待女孩

o.  貶損女性的婚戀價值,一旦女性超過某個年齡,或者離異,那么這個女性在婚戀世界中的價值,在以父母為代表的周圍人的眼中,幾乎降為零,甚至為負

p. 利用女性的“父親饑渴”,欺騙和PUA女性

女人應有的憤怒,以及它的心理學意義

從a到p排下來,這其中沒有一個點,不是由真實的cases構(gòu)成。我不輕易總結(jié)自己的臨床經(jīng)驗。我的每一次總結(jié),都有真實的,她人的生命故事埋在底下。

作為一個咨詢師,我需要遵循保密原則;但有時作為一個人,我會問:基于這么多針對中國女人,女孩的殘忍,如若不憤怒,她們該怎么修復自己的殘破?作為一個咨詢師,我如果不能理解,并共感于她們因此自然而生的委屈、憤怒、不平......我又談何療愈?

我想明確指出的是,雖然我試圖梳理和總結(jié),但是從a到p,還完全不能囊括我所見證過的,針對女性的不公平和殘忍。

如果說克萊茵學派,和自體心理學,包括我現(xiàn)在師從的格式塔療法,都強調(diào)來訪者憤怒的療愈意義。

那么我覺得對于某些中國女性而言,憤怒的意義不光是療愈——它事關(guān)生存。因為我看到了太多女性,因為憤怒始終無法獲得體驗、確認、表達,而最終指向了自己,癱瘓了自己的生活,殘破了自己的自尊,有些甚至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很好理解:你恨一個人,但你卻拿他(她)沒辦法,不能說什么,也無法做什么,

久了你只會覺得自己沒用;

再久了你會覺得是不是自己有問題——要不為什么老招這種人;

更久了,你就“認命”了——不是環(huán)境有什么不公平,要不為什么人家都能忍我就不能?一定是我有問題;

最后,這條命就失去它的尊嚴和價值,甚至繼續(xù)下去的意義了。

憤怒出不去,它必定反噬自己。

三、中國女性對憤怒的典型處理形式

我在國內(nèi)做咨詢的第一年,就明顯感受到兩種現(xiàn)象有著鮮明的對比:男性來訪者表達悲傷很難,表達憤怒較容易;女性來訪者表達憤怒很難,表達悲傷較容易。

所以在和中國女性來訪者工作的時候,我觀察到的最多的現(xiàn)象便是:在明顯是讓人生氣的情境中,她們哭泣。而“委屈”,經(jīng)常是她們用來表達的,最接近憤怒的詞。

然后接下來我就一直在追問,這些符合情境的,本應該有的屬于女性的憤怒,它們?nèi)ツ膬毫??后來我有了一些理解?/p>

a. 否定自己,成為受害者:通過不斷地否定自己,把自己形容為和“打造”成loser,非常間接地表達憤怒:你看你把我害的 (受害者形態(tài)).

b. 反復撤離關(guān)系:不在關(guān)系中表達憤怒,直接撤離。下次再進入關(guān)系,出現(xiàn)矛盾和沖突后, 再次迅速撤離。以此避免憤怒的體驗和表達環(huán)節(jié)。

c. 控制行為:很多女性通過過度控制自己的伴侶和孩子,來間接表達自己的憤怒,疏泄自己因曾經(jīng)或現(xiàn)在的不公平而生的委屈感。一旦遭到對方抵制和對抗,則轉(zhuǎn)為受害者。

d. 出軌行為:這在親密關(guān)系中較常見。

e. 虐待孩子和寵物:這是典型的憤怒對象轉(zhuǎn)移。

f.  抑郁:長期的憤怒內(nèi)轉(zhuǎn)導致。

g. 自傷:憤怒內(nèi)轉(zhuǎn)的典型表現(xiàn)形式之一。

h. 暴飲暴食:用口欲替代攻擊欲。

i.  轉(zhuǎn)為身體癥狀:乳腺、甲狀腺、胃腸道疾病,還有濕疹...是尤其常見的與憤怒抑制相關(guān)的,心身轉(zhuǎn)化疾病。

j.  持續(xù)性的評價他人:最近,我認為這可能是很大一部分心理功能比較強的,不到抑郁程度的中國女性采用的最重要的憤怒表達形式——它仍然不是直接的表達出自己的憤怒,它的立足點不是表達自己的情緒,而是攻擊和評價別人,很多時候還帶著“我這人比較直”,“我是為你好”的形式來進行。

k. 炫富:我在臨床中明顯觀察到大量的憤怒通過炫富行為來表達,炫富當然有很強的自戀成分,也有維護自尊的效果,但很多時候它也是有攻擊性的——我知道你會嫉妒,我TM就是想讓你嫉妒。

l.拼孩子:這是我自己造的一個詞??巳R茵認為嫉妒是攻擊欲的最直接表達。很多女性通過嫉妒別人家的孩子,和讓自己的孩子讓別人嫉妒,來反復體驗和疏泄憤怒。很遺憾,孩子成為了她們的工具。孩子的各種培訓班,和過早的能力成長,成為了母親們相互攻擊和傷害的武器。

還有很多很多間接表達形式——我想指出的是:因為直接的憤怒體驗和憤怒表達受限,所以憤怒要么轉(zhuǎn)向自己形成抑郁;要么以間接的形式轉(zhuǎn)向別人(女性尤其是轉(zhuǎn)為操控)。很多時候這一切都發(fā)生在潛意識層面上,我不認為有任何一個母親會有意地通過操控來表達憤怒,她們在意識層面上一定會認為:我確實是在為孩子好。

四、憤怒的“正確打開形式”

心理學家的眼中,憤怒是有相對正確的打開形式的,我們一般認為憤怒過程可以分為:

憤怒體驗

憤怒言語表達

憤怒行為

(一)憤怒體驗不用多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憤怒體驗。有些人體驗能力較強,經(jīng)常能把自己的體驗具象化:比如說想掐死對方,想殺掉對方,痛扁對方......這很好,所有的想法都沒有問題,人不應因想法獲罪。能區(qū)分想法和行為,是一個人心理成熟的最重要指標之一。我的經(jīng)驗表明:一個人體驗越豐富,想得越多,見諸行動就越少。

(二)憤怒的言語表達:格式塔療法在談憤怒的言語表達時,嚴格區(qū)分了表達和評價。

表達是從自己出發(fā):

a. “我感到很憤怒,我最討厭我的另一半和其他女生曖昧...”

b. “嘿,我很不爽你看我手機,我的隱私被你當兒戲”

c. “你說我作,這讓我很生氣,因為敏感不是作!”

......

評價是從他人出發(fā):

a. “渣男!”

b. “你有沒有教養(yǎng)啊?干嘛看我手機....”

c. “我作?你才作呢?你不掃泡尿自己照照?你個直男腦殘......”

我認為這種區(qū)分是有意義的,前者可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憤怒,重點在自己,而且不傷人;后者沒把自己的憤怒體驗表達清楚,重點在別人,而且很傷人。

(三)憤怒行為

憤怒行為,很多時候是憤怒的最后一個點。

不少心理學家認為憤怒產(chǎn)生的原因,是因為一個人的邊界受到侵犯。所以健康的憤怒行為,即是修復邊界的行為。

a.  “你可以繼續(xù)和其他女生曖昧,但如果我有下次,我會選擇分手。這是我的點,我需要用行動維護?!?/p>

b. “ 你不能不經(jīng)我允許就看我手機;但是你可以告訴我你擔心什么,我會跟你開誠布公地談談你的concern.”

or

“好吧,看手機不是我的點,以后你可以看我的手機,但是絕不能代替我跟我的朋友回信息!.....”

c. “請你以后不要輕易評價我,你想想:如果我因為你喜歡跟領(lǐng)導跑飯局,我就說你馬屁精,你會是什么感受?”

......

所以,你知道你不能觸碰的點在哪里,你決定維護它——這有時需要體驗憤怒,表達憤怒,最后再通過重塑邊界的行為來實現(xiàn)。

它們也是允許自己say no 的前提。

所以,憤怒是有意義的。

其實到今天為止,我都不覺得憤怒,有真正的所謂“正確打開形式”。我也非常明白,有些人很mean,你不罵是不行的。我更明白有些人侵犯你身體邊界,你不動手、不報警亦是不行的。而我自己也是個話不投機半句多——我若和你不搭,我理都不想理更別說生氣的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憤怒體驗,憤怒表達和憤怒行為,以此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而且情境和對象亦不相同,切不可用統(tǒng)一標準來“規(guī)范”。我在此只是大致把憤怒的三個部分呈現(xiàn)出來,供各位參考。

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這三個部分完成度越高,憤怒在體內(nèi)的殘留越少,一個人的能量越流動。我大致認同。

五、結(jié)語:送給優(yōu)質(zhì)的男人

我知道,我們懂得了很多道理,卻有可能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但有些道理你不懂,你這一生,也許連過好的可能都沒有。

我在曠日持久的臨床實戰(zhàn)中,有一個這樣的體悟:人們的理性和意識總是先到達,然后情緒體驗和習慣,遲早會慢慢跟上。

你現(xiàn)在做不到不要緊,你現(xiàn)在依然在通過受害者形象,在通過評價和操控來表達憤怒,這也不要緊。

要緊的是,你知道有一個或者幾個其他更好的地方,你知道你自己有權(quán)利憤怒,你知道這憤怒可能真的會有安放之處。

中國的女性是偉大、勤勞、勇敢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她們需要放棄自己生而為人的本應具足的情緒能力——憤怒。

中國的女性長期遭受的歧視、虐待、不公平、物化、拋棄......也是真實存在的。如果一個國家接近一半的人(我們都知道為什么只是“接近一半”),無法因自己“第二性”的存在狀態(tài)而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維護自己的尊嚴,那么這個國家亦是悲哀的。它也不能孕養(yǎng)出堅強的孩子。

所以我想對中國的男性說:優(yōu)質(zhì)的男性,根本無需畏懼女性的憤怒。

試想:你的女兒可以用言語表達自己,用行為捍衛(wèi)自己,你會否為她感到驕傲且安心?

試想:正如你有悲傷和流淚的權(quán)利,那么女人也有憤怒的權(quán)利??!因為你們都是生而有情緒的人。

試想:女人有憤怒,正如你也有憤怒一樣。如科胡特所言:任何被長期物化,被長期忽略內(nèi)心主觀世界的人,都會有憤怒,甚至是暴怒。更不用說,中國女性被物化,有著千年的歷史,她們?nèi)绾螞]有理由和權(quán)利憤怒?

再試想:如果女人只能通過操控你,抱怨你,或者通過操控你的孩子來間接、且微弱地實現(xiàn)自己的憤怒表達,你會不會希望她把話說清楚?把她的底線擺得明確些?

須知男人容得下溫柔,女人扛得起憤怒——這不是“娘”,那也不是“漢”,別貼標簽,我們都只是人。

我們?nèi)诉M化百萬年,還依然擁有情緒,是有它的道理的。

彼此尊重,相互珍惜。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 外貌焦慮心理健康測試恐懼心理回避型人格障礙愛情挽回叛逆悲觀主義反社會人格負面情緒俄狄浦斯情結(jié)桃花運思維反芻邊緣性人格障礙智商恐懼癥雙向情感障礙性取向綠帽癖易怒癥安全感存在主義自愈能力依賴型人格障礙心理咨詢心理醫(yī)生產(chǎn)后抑郁智力九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