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生開始,我們就注定要開始面對各種失去,小到經(jīng)常使用的某些物品,到與親友的離別,陪伴我們的寵物的離去,到親友、至愛的永別,到最后我們終將面對自己生命的喪失。
在面對失去時難以避免會有悲傷、孤獨、無助,會給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一定的影響,不同年齡在面對不同的失去時,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體驗。
作為父母,我們經(jīng)常會需要與孩子探討失去的話題,其中,最常涉及的就是“死亡”。
不管是在哪個階段,我們的社會和家庭都希望能呵護兒童,希望兒童能夠免遭一些災(zāi)難、免遭一些痛苦,然而人生卻無法避免面對很多失落。
小的時候,兒童可能會遺失他最喜愛的玩具,或者朝夕相處的寵物小貓、小狗離開了或者走丟了,之后可能會經(jīng)歷從小照顧他的祖父母離世,父母的一方離世,甚至最嚴重的父母雙雙離世。
如果我們把兒童的內(nèi)心比喻做一座房子的話,在經(jīng)歷這樣的事情之后,這座房子可能面臨著震蕩,面臨著坍塌。
為了盡可能減少孩子內(nèi)心的震蕩,我們需要更多了解孩子在不同時期對于死亡的認識特點。
01、對死亡理解的年齡分層
按照國際兒童公約,我們可以把18歲以下的人群都稱為兒童。從兒童發(fā)展心理學(xué)角度,在18歲以下的階段兒童經(jīng)歷了嬰兒期(0-3歲)、幼兒期(3-6歲幼兒園階段)、童年期(7-12歲小學(xué)階段)、青春期(12-18歲初高中及大學(xué)早期)。
對于死亡的認識,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fā)展的,兒童和成人的不同在于,兒童的理解力不同,尤其對于低齡的孩子,可能并不明白死是什么?人為什么會死?死到底是怎么回事?第二,由于兒童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兒童的情緒管理和控制能力是有限的,相對于成人來說是不成熟的。
成年人對于死亡會有以下理解:
死亡具有適用性,死亡只適用于具有生命的物種;
死亡具有無功能性,也就是說人死之后,生命體的各種各樣的功能都消失了;
死亡具有不可逆性,人死不能復(fù)生,死了之后再也回不來了;
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所有的人都難逃一死,所有的生命體都會經(jīng)歷死亡;
不可預(yù)測性,誰也無法預(yù)測我們什么時候會死;
死因多樣性:死亡的原因多種多樣。
成人理解這些死亡的特點是很容易的,但對于孩子來說并不一定能夠理解死亡的這些特點。
關(guān)于兒童死亡認知特點的系統(tǒng)性研究是在20世紀30年代,其中納吉的研究最具有開創(chuàng)性和代表性。他研究了二戰(zhàn)前生活在布達佩斯的378名兒童,總結(jié)了兒童死亡認知的三個階段:
1-5歲以下:無法意識到死亡的不可逆性。
5-9歲:只有被死亡抓走的才會死,死亡不是普遍的,死亡是可避免的。
9歲以上的孩子才能夠慢慢認識到死亡是普遍的且不可避免的。
除了納吉的觀點外,著名的兒童心理學(xué)家皮亞杰也探討了兒童死亡認知的過程。
0-2歲:沒有明確的死亡概念,但是對死亡會產(chǎn)生分離和被剝奪的感受。
2-7歲:對死亡會產(chǎn)生神奇的想法,認為死者還有生理機能,認為死者是從一種存在方式轉(zhuǎn)換為另外一種存在方式,比如死了之后會變成天使;會對死者產(chǎn)生罪惡感,會覺得是不是因為我不守規(guī)矩或不懂事才死的。
7-11歲:理解死亡是不可逆的,對于死亡的解釋通常是具象化的,認為死者仍有生理機能,知道死亡會發(fā)生在每個人身上,但只是發(fā)生在老年的時候。
11歲以上:理解死者沒有生理機能,并對死亡感到焦慮。
02、孩子關(guān)于死亡的疑問
了解了每個年齡階段孩子對于死亡的理解特點,可以讓我們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有一些啟發(fā)。我們來看看三個案例:
案例一
我的孩子在3歲多時讀了宮達西多的霸王龍和他的恐龍朋友的故事繪本,里面會有分離的一些故事,孩子經(jīng)常會跟我聊一聊死亡的話題。
孩子會問:“媽媽,什么是死?”
我回答:“死就是再也見不到親人了。”
孩子接著問:“什么是再也見不到?”這時我一時語塞,不知如何解釋什么是再也見不到。
接著我問孩子:“恐龍寶寶的媽媽死了,恐龍寶寶會怎么樣呀?”
孩子回答:“恐龍寶寶肯定會傷心的,會哭的。”
從這樣的一段對話中,可以了解到,3歲多的孩子已經(jīng)有了死亡的概念,但是并不理解死亡的含義,尤其不理解死亡的不可逆性,但是孩子知道死亡是一件讓人傷心和痛苦的事。
案例二
某天孩子又問我:“媽媽,每個人都會死嗎?”
我說:“是的,每個人都會死?!?/p>
孩子說:“啊.....真的嗎,好可怕,每個人都會死。”
我回答說:“通常人是會在很老很老的時候才會死?!?/p>
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到,孩子通常不了解死亡的普遍性。我告訴孩子死亡會發(fā)生在每個人身上,但這個階段也不適合讓孩子特別焦慮,所以我會說通常人是在很老的時候才會死。
在下一步孩子能接受的情況下,再慢慢讓孩子理解到死亡也具有不可預(yù)測性,所以我們需要結(jié)合孩子的認知特點來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案例三
孩子問:“媽媽,去了天堂就再也回不來了嗎?”
我回答:“是的,永遠也回不來了。”
孩子又問:“那如果管天堂的人同意了呢?”
我回答:“他是不會同意的?!?/p>
孩子說:“那我坐宇宙飛船去不就可以回來了嗎?”
我說:“不可以?!?/p>
孩子生氣的說:“天堂可真不好,管著人都不讓動?!?/p>
從這個充滿童真童趣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在3歲這個階段他很難理解死亡的不可逆性,但孩子會對死亡有探索和好奇。
家長應(yīng)幫助孩子理解死亡的過程中,要用溫和適當?shù)恼Z言和方式讓孩子理解死亡,抓住平時生活中死亡教育的時機。
比如,孩子養(yǎng)的小烏龜、小魚等小寵物走了,不要欺騙孩子趕緊給換條新的,而是可以跟孩子一起舉行悼念儀式,讓孩子理解死亡是什么。
很多繪本當中也會一些死亡教育的議題,比如《獾的禮物》、《爺爺變成了幽靈》,都是很經(jīng)典的死亡教育議題的繪本,可以在孩子愿意的情況下跟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讓孩子理解死亡是什么。
還有一些電影,比如《超能陸戰(zhàn)隊》、《尋夢環(huán)游記》,都有關(guān)于死亡和親人離世的話題,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看,這些都是生活當中可以滲透進行的死亡教育,讓孩子獲得這樣的一些死亡的認知。
03、當孩子面對親人的死亡
以上是關(guān)于孩子眼中死亡是什么樣的,那么,如果孩子不幸遭遇喪親,孩子的哀傷又有什么樣的特點呢。
在孩子的哀傷當中,最痛苦、最嚴重的莫過于失去雙親。從依戀關(guān)系角度來說,父母對于孩子來說有著非常重大的職能。
父母是孩子得到幸福和快樂的源泉,父母是孩子生命的安全守護者,所以當一個孩子失去了父母可以說是無枝可依、天塌地陷,孩子內(nèi)在的安全感就會受到非常大的沖擊和震蕩。
父母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安全基地,我在這里,所以你可以勇敢無畏的去闖蕩、去探索、去玩耍。
如果家里有小朋友出去遛娃的時候會有這種體會,你會發(fā)現(xiàn),你在的時候他可以去玩滑板、和小朋友玩各種游戲,會安心的去探索,如果孩子回過頭來沒有看到你在那就會立刻變得焦慮不安。
所以父母的在場、父母的存在,能給孩子一個非常穩(wěn)的安全基地。同時孩子在外面累了、受傷了、脆弱了,他知道有一個地方他可以回去取暖。
父母給孩子提供的就是最基礎(chǔ)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才會有向外探索的可能性和欲望。
成人和孩子之間表達哀傷情緒是有很大差異的。
成人在面對親人喪失的時候會有非常大的情緒,如瀑布般的襲來,有的時候情緒可能會很洶涌。
但孩子的表達方式卻像小溪流水式的,有的時候可能流出來一點就暫停了,去做其他和哀傷沒有關(guān)系的事情了,他去踢球、去玩,有時候突然想起來,又進入到哀傷的情緒里又流一點,又停下來去做其他事情。
所以成人和孩子哀傷情緒的感覺和表達方式是非常不同的。
在明白了孩子面對死亡這個話題是有年齡、理解和表現(xiàn)形式的差異后,我們大致從孩子這個方向解讀了死亡這個比較沉重而又不可回避的話題。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59701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81376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3760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3034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493946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