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無能的人,內(nèi)心都潛藏著這兩種焦慮
從前車馬慢,書信遠,一生只夠愛一人。
現(xiàn)代社會,高鐵、飛機、網(wǎng)絡,物理距離大大縮短的同時,心理上的距離卻好像拉長了。
我們認識了更多的人,但我們也更容易感到孤獨。
我們渴望親密又抗拒親密,想去信任一個人,又害怕受到傷害。
我們陷入越來越多的誘惑中,我們好像也失去了耐心,失去了共情、信任、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
我們迫切想知道,當自己愛無能時,當自己無法享受一段持續(xù)穩(wěn)定的親密關系,不斷的逃離時,到底是沒找到合適的對象,還是自己陷入了某種模式?
怪罪于沒遇到對的人是容易的,而想要成長,需要先看清自己,即使過程充滿了痛苦與不適。
心理學家馬勒在《人類嬰兒心理的誕生》這本書里提到,人社交的三種能力,共情、信任以及建立親密關系,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需要母親在孩子3歲前始終如一穩(wěn)定的陪伴才能形成。
在這個陪伴的過程中,嬰兒通過知覺、記憶的能力,慢慢把自己的影像以及母親的影像、其他養(yǎng)育者的影像整合,這就是在他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的自己的形象和母親的形象。
心理學家把孩子內(nèi)化的自己的形象稱為自體影像,把養(yǎng)育者的形象稱為客體影像。
從客體關系的角度出發(fā),愛無能的人,背后都潛藏著兩種焦慮:融合焦慮和分離焦慮。
如果在孩子形成自體影像和客體影像的過程中,沒有得到養(yǎng)育者及時的、敏感的回應,他們就無法形成穩(wěn)定的自我和他人的概念。
這種脆弱的自體和客體影像,就像風中奄奄一息的小火苗,隨時有可能被吹熄。
這個時候,兩種焦慮開始依次形成。
一、融合焦慮
如果外來的客體影像太強烈,脆弱的自體影像將受到壓制和吞沒。出于對自體影像消失的恐懼,個體由此形成融合焦慮。
自體影像形成的關鍵時期處在嬰兒的口欲期,這是嬰兒人格發(fā)育的第一個階段,根據(jù)精神分析“越早越糟”的定律,融合焦慮一旦形成,強度將非常大,帶給人十分痛苦的感受。
一些正常人在受到強烈的刺激下,有可能產(chǎn)生急性精神分裂狀態(tài),這個時候他們感受到的痛苦情緒,就是融合焦慮。
具有融合焦慮的人,他們沒有辦法與他人建立太過親密的關系。
濃度很高的親密感對他們來說就像強烈的陽光,而他們自身只是一洼小水潭,持續(xù)的接受陽光照耀,他們自己就干涸消失了。
我們大多數(shù)人在心理上都會殘存毀滅焦慮,特別表現(xiàn)在對親密關系的恐懼上,只是我們也同樣具有強大的防御措施來避免這種原始恐懼感。
而對于防御無效的人來說,這是一種強度非常高的恐懼,我們也很難體會他們有多么痛苦。
有些人在與他人接觸時會遲疑彷徨,這種恐懼的根源就來自于擔心自身的獨立存在受到威脅。
二、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產(chǎn)生于嬰兒的肛欲期。
這個時候,嬰兒腦海中形成的客體影像還并不牢固,當他看不到父母時,他腦海中對父母的影像會消失或變得不穩(wěn)定,這讓他感到非常的焦慮和恐懼。
這被稱作分離焦慮,表現(xiàn)為非常擔心父母和其他重要他人會死亡或消失。
攜帶分離焦慮長大的孩子,當他缺乏依戀的對象時,會感到特別的空虛和不真實,這帶給他非常痛苦的感受。
BBC拍了一部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里面有一個實驗,可以驗證分離焦慮。
對6個月大的寶寶來講,“能看到的”,才是存在。比如眼前的這個小球,如果被蓋起來,會發(fā)生什么?
當球被遮蓋起來,蒙蒂小朋友“看不到”球時,對他來講,球就“消失”了,他對球也就失去了興趣,不會去尋找,仿佛這個球從來沒有存在過。
而10個月大的拉菲,會一把扯開這塊紅布,因為他很清晰地“記得”這個球的“圖像”,記得我剛才是在玩“球”!
這個時候,他們腦海中已經(jīng)形成了客體影像,但客體影像還不牢固,斷斷續(xù)續(xù)的存在著。
分離焦慮對他們的影響非常明顯,他們會哭鬧著祈求媽媽不要走。
當寶寶再大一些以后,他們會發(fā)展出更好的記憶和客體恒定性,那個時候他們會明白一個道理,即使他們“看不見”媽媽,媽媽也同樣在那,不會離開自己,仍然會回來,他們的分離焦慮就會逐漸減少。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為了不讓孩子哭鬧,隨口忽悠他們,“媽媽一會就回來”,甚至直接偷偷跑掉,一次次地破壞這種信任感,就會給孩子遺留下強度很高的分離焦慮。
我有一個來訪者,他每次出去旅行時,都會繞著自己的房子走幾圈,確保房子存在。
回來后,第一時間就要去看自己的房子。直到看到房子好好的,沒有被燒毀,沒有坍塌,他才放心。
這個來訪者無法在自己頭腦中建立房子穩(wěn)定的客體影像,產(chǎn)生了嚴重的分離焦慮,只能通過一遍遍觀看確認,來緩解自己的焦慮。
如果以融合焦慮為橫軸,分離焦慮為縱軸,可以從這兩個維度把人分成四種類型:
手繪,將就看看
低融合焦慮、低分離焦慮的人是安全型,他們?nèi)菀着c人親密,并安心地依賴和被依賴,不擔心會被拋棄;
低融合焦慮、高分離焦慮的人是癡迷型,他們渴望與人親密,但總是發(fā)現(xiàn)、懷疑和恐懼另一半并不想達到同樣的親密;
高融合焦慮、低分離焦慮的人是疏離型,他們感到與人親密是不舒服的,難以信任和依賴他人;
高融合焦慮、高分離焦慮的人是恐懼型,他們期待親密但又恐懼親密,只能享受忽遠忽近的親密。
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一些代表特征的人,我們分析了他們的模式后,其實都可以歸入這四種里面。
1、“電話狂人”:
伴侶一不在身邊就開始狂打電話,催促他早點回家,限制他在外面有自己的社交。伴侶需要隨時報告自己的行蹤,并不斷證明自己愛她。
分析:癡迷型對融合的渴望非常強烈。當距離過遠的時候,空虛的孤獨感觸發(fā)分離焦慮使她難以忍受。為了防御這種焦慮,“電話狂人”會使用哭鬧、哀怨和黏人來逼迫伴侶隨時和她在一起。
2、“月亮”:
只能與人保持固定的人際距離,不能太近,太近則觸發(fā)融合焦慮;也不能太遠,太遠則觸發(fā)分離焦慮。
你能看見他,但你夠不著他。
他們就像月亮繞著地球運行一樣,和人保持精準的接觸軌道,恒定的疏遠著其他人。
我有一個朋友,是一個富二代,他找了一個特別溫柔可人的姑娘當老婆,婚后結婚生子,日子美滿,看起來過得很幸福。
一次他約我出來喝酒,酒后談到感情生活,他向我吐露了他的故事。
因為他自身條件好,長的帥又多金,很容易吸引到女生,他婚前婚后一直沒斷過約炮。
但他不喜歡去外面開房。他瞞著他老婆,在他們小區(qū)里又買了一套房,作為他的炮房。
他騙他老婆出差。夜深人靜時,他就把約的姑娘帶回他的炮房共度春宵。
因為兩套房子都在一個小區(qū),有幾次他在地下車庫,還碰到他老婆。
他老婆就很疑惑:你不是出差了嗎?怎么還在車庫里?
他就陪著笑臉找理由解釋,什么行程改變啊,陪領導啊等等。
我問他,明明有更安全的方式,在外面開房就好了呀,你把自己搞這么危險干什么?
他說,離開老婆太遠他心里面就覺得不安全,總覺得少了一點什么。但天天跟老婆在一起他也受不了,特別煩躁。
分析:“月亮”既需要客體的親密,又逃避客體的親密,屬于高融合焦慮、高分離焦慮的恐懼型。
我這個朋友沒有辦法享受跟老婆持續(xù)的親密,他采用出軌約炮的方式緩解融合焦慮;另一方面,他又不能離老婆太遠,為抵御分離焦慮,他在同一個小區(qū)設置了炮房。
從防御兩種焦慮的角度出發(fā),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理解他這種看似矛盾的行為。
3、“彗星”:
我上一篇文章專門分析了彗星型男友。他們需要性來緩解他們的分離焦慮,在那個時候,他們顯得特別溫柔體貼,善解人意,使人忍不住想親近他們,和他們共度良宵。
但之后,他們?yōu)榱说钟诤辖箲],就要不斷的逃離,一兩個星期不接伴侶電話,裝消失。
這讓伴侶非常困惑,就在伴侶要遺忘他的時候,他的電話又打了過來,非常溫柔的問道:嘿,今晚有空嗎?
他們就像真正的彗星,一開始會繞行到接近太陽的位置,但是隨后就突然轉到外太空中。
分析:人類彗星會循環(huán)進出親密且溫暖的人際關系,體驗周期性的溫暖,伴隨著自戀和性的滿足,以及回避孤獨感,就像一顆彗星進入太陽的軌道。
然而,他們早晚要逃離,過一會兒以后又繞回來。
他們具有高強度的融合焦慮和分離焦慮,采用周期性的“接近-逃離”方式來防御這兩種焦慮。
這和“月亮”有一些不同,“月亮”采用的是固定距離軌道的方式,“彗星”采用的是周期軌道的方式,但他們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都是出于對兩種焦慮的防御。
這是從客體關系角度來理解愛無能的人。在心理學界,還有另外一個角度,即鮑爾比提出的依戀類型。
鮑爾比認為,依戀是從我們嬰兒時和父母相處中發(fā)展出來的和他人建立情感聯(lián)系的方式,并由此影響了我們的一生。
根據(jù)依戀理論,人可以分為不同的依戀類型。
1990年,Bartholomew從嬰兒的三種依戀類型出發(fā),提出了成人的四種依戀類型——安全型、恐懼型、疏離型、癡迷型。
你們可以看到,這四種類型與我上面按照融合焦慮與分離焦慮來劃分是一樣的,區(qū)別只在于維度不同。
Bartholomew劃分依戀類型,是“回避親密”與“焦慮被棄”兩個維度來區(qū)分的,我是從“融合焦慮”與“分離焦慮”來劃分的。
兩種劃分含義一致,只是從焦慮的角度去劃分,涉及到人格層面更為根本和深層的部分。因為“回避親密”只是一種行為,而防御“融合焦慮”是這種行為背后的原因。
最后我想說,有能力去愛的人,他們會建立什么樣的愛情呢?
這種愛情不一定轟轟烈烈,平平淡淡中互相信任,相互依賴又彼此獨立,能坐下來傾聽對方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給予最大的理解和共情,欣賞對方的獨特,從不要求對方為自己改變,攜手同行走過一生。
這可能是很多人期待的,就像《致橡樹》里描寫的那種狀態(tài):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云里。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96970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2437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99545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97162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05573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