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心理學家熬的雞湯,有毒。
經(jīng)年來,心理學熱度不斷上升。微信公眾號和博客等自媒體,為心理學文章傳播提供了方便。心理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心理名詞,已經(jīng)走出本學科范圍,獲得全社會認同。
大眾對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也有了觀念上的改變。去精神醫(yī)院看抑郁或焦慮等疾癥,逐漸變得和看感冒一樣普通。
另一方面,心理知識和一些心理訪談技巧,由于某些使用者不加限制的濫用,給一些求助者造成了二次傷害。
這類具有一定心理學知識,但缺乏督導和指導的民間心理學家,執(zhí)著于理論,忽略或不懂得對求助者(包括自己)的關懷和接納。在沒有建立良好咨詢關系的前提下,輕易分析求助者的情結,剖析原生家庭,滿足于提幾條似是而非的建議,為求助者熬出了一鍋濃濃的雞湯。
這雞湯,有毒。
民心家的特征
這些民間心理學家,簡稱民心家(我造的詞),有以下特征:
他們學到了很多心理學的概念,擅長把這些概念往自己和別人身上套,并據(jù)此來解釋行為背后的原因。
他們的言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接納你所有的過去”、“寬恕你的原生家庭”、“擁抱你的內在小孩”、“界限、自體客體、精神動力”等心理學語句。
他們喜歡對行為方式貼上心理標簽,不斷思考“我的焦慮從哪里來?“、”他是不是有抑郁癥?“、”過去的創(chuàng)傷怎樣才能被療愈?“等問題。
他們沒有專業(yè)心理咨詢師做督導,對很多理論只是想當然,知其一不知其二。
民心家在網(wǎng)絡上大量存在,特別是在一些泛心理的微信群里。這些群里有一些愛求助的群友,也有一些愛解答的民心家,他們共同構成了這些泛心理群的生態(tài)。
臨床心理學里的病種很多,諸如抑郁癥、躁郁癥、恐懼癥、強迫癥、自閉癥、多動癥、癔癥、異裝癖等。民心家面對自己或求助者的癥狀,迅速切換到診斷模式:他們把自己當成了醫(yī)生,就像看病時醫(yī)生要告訴病人這是什么病,要開什么藥,怎么治療才能好一樣,執(zhí)著于把這些癥狀往病種上套。
這一步做法,把癥狀上升成了疾病。如果是自己的癥狀,就成了”我有病“;如果是別人的癥狀,那就是”你有病“,結果是大家都有病。
這么急著判斷自己有病,或許是因為這個笑話:自從得了精神病,精神好多了。
找到了病因,接著就是開藥方。民心家一般建議求助者追溯童年,從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開始找尋原因。而只要愿意找,肯定會找到父母不夠好的時候,沒有對自己完全抱持的時候。這時候民心家會說,原因找到了,因為父母不夠好,沒有成為溫尼科特說的”good enough mother“。
這時候,那些擅于自我合理化的人就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原來我可以怪原生家庭、怪童年陰影、怪父母,唯獨不用怪自己。
民心家的分析迎合了求助者不用自己負責的心理,得到求助者的稱贊和感謝,自己的成就感也獲得了大大的滿足,看起來是非常完美的“雙贏”。
事實上,推卸責任的做法猶如嗑藥,只讓人暫時感到輕松,但對于問題的解決沒有任何作用,反而推遲了求助者自我成長的時機。當癥狀再次發(fā)生時,痛苦隨之增加。
民心家的雞湯毒在哪?
1、知識碎片化
民心家獲取心理知識的來源,大部分是微信公眾號或者微博。一篇幾千字的文章,配上音樂幾分鐘就翻完了,很少做筆記,這樣的學習狀態(tài)下,看完文章能記住幾個概念就不錯了。
公眾號里的文章,為了傳播效果,會本能的夸大某些心理因素或日常小事的影響,有些文章的觀點還自相矛盾。以關鍵詞“三觀”搜索公眾號文章,這四篇兩兩針對的文章出現(xiàn)在同一個頁面:比如“三觀不合,我要怎么和你相處”,“三觀不合,還能這樣相處”;還有“三觀不同,不必為友”以及“三觀不合的人,一樣可以做朋友”。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一篇文章想獲得10000+,一定不能太長,太長沒人看,不管你講的多有道理,有人看才是最大的道理。(我看了看現(xiàn)在的篇幅以及接下來還要寫的提綱,已經(jīng)預感到這篇文章?lián)浣值拿\)為了控制篇幅,作者只能選取一個點去寫,這就導致知識碎片化。
碎片化帶來的最大問題是理論不成體系。理論,是人類對客觀規(guī)律的經(jīng)驗性描述,是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沒有絕對正確的理論,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理論的適用范圍有限,它的使用不能脫離體系,一定要在體系的背景下理解使用才準確。
比如牛頓的三大定律,只適用于低速、宏觀、弱力的場合。在高速(速度接近光速)、微觀和強力的情況下,物體運動只能用相對論、量子力學和粒子物理加以描述,牛頓三大定律就成了三大狗屁。
民心家學著碎片化知識,脫離體系隨意使用心理概念,以專家的身份自居,草率提建議、下結論,常常給求助者帶來二次傷害。
2、心理問題的多因多癥
人類心理問題的復雜性,決定了同一個心理問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同一種原因,也可能導致不同的結果。
比如,一個人晚上睡不著覺,經(jīng)常失眠,這可能是廣泛性焦慮或植物神經(jīng)紊亂引起的長期癥狀,也可能是面臨巨大壓力引起的短期癥狀。
再比如,一個人的人格特質發(fā)生退行擺蕩,這可能是處于精神分裂早期或邊緣狀態(tài),也可能只是自戀人格障礙。在精神分析觀點里,第一種情況不能分析,第二種情況則可以進行分析。
在這里,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看出,隨意使用碎片化心理知識帶來的危害。如果不能從一個整體性、系統(tǒng)性的視角來看待病癥,出現(xiàn)某一個病癥就到處對號入座,往往是胡治一通。
把這些碎片化的知識不加判斷的用來指導他人,并不是真的為了別人好,只是一種炫技的做法,滿足的是民心家內心渴求的贊同和關注。
3、野蠻分析
有一個來訪者在電話里跟我講訴:老師,我跟男友相處已經(jīng)四年了,這四年里,我們分分合合好幾次。最近我們大吵了一架,到現(xiàn)在差不多兩星期了,這幾天我們誰也沒理誰。有幾次我想給他打電話,又想我一個女孩子,憑什么先開口。
老師,我平常也在看心理學方面的文章,我想,我男朋友這種情況,應該跟他的原生家庭有關。他是單親家庭,父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他現(xiàn)在和他媽媽住在一起。
他家經(jīng)濟條件不如我家,這導致他跟我在一起時,有一些自卑。但我平時還是比較照顧他的感受,出門時基本不背大牌包包,吃飯也選一些普通的飯館。
他老是擔心我會離開他,有時我跟異性朋友打電話,他臉色就不好看。這可能跟他從小缺少父母關愛,內心沒有安全感有關。他媽媽不善交際,很少出門找朋友玩,大部分時間在家里看電視。這導致他言辭木訥,跟人溝通困難。
老師,我們相處這四年,我投入了不少感情?,F(xiàn)在這個樣子,分開又舍不得,相處又很痛苦,我應該怎么辦?
我問她:這些話,你對男朋友說過嗎?
她說:說過啊,他沒學過心理學,我希望他能明白問題出在哪里。
來訪者語速很快,電話里的這一番描述,我基本插不上話。她擅長用心理學名詞剖析男友,解釋男友行為原因,卻忘了自己在戀愛中的作用。
她的言語中暗藏著一股推力,努力把我和她隔開(專業(yè)名詞的過多使用,是一種防御)。我感受到的這種力量,也隱藏在她和男友的親密關系中,讓彼此分分合合,難以穩(wěn)定。
這個姑娘對男友行為的解釋方式,就屬于野蠻分析。
野蠻分析是指,在一種冷漠和指責的氛圍里,用心理學的理論去解釋對方的行為原因。
分析一方潛藏的含義是,“我學過心理學,比你還了解你自己。你這些行為背后的潛意識,我一眼就能看穿,別跟我玩把戲?!?/p>
被分析一方,感受到的是指責和一種居高臨下的責備,恨不得馬上給你懟回去,爭吵由此升級。
實際上,不管你分析的多么有道理,只要你和對方?jīng)]有處于一個完全接納、療愈的關系中,你只是把分析當成了一種攻擊對方的武器,核心含義是“這都是你的問題,是你的錯?!?/p>
任何一段關系,都需要兩個人共同去努力。如果其中的一方一味地強調對方的問題,更像是在推卸自身的責任。
4、逃避問題
一個肝癌患者,希望醫(yī)生給他兩片藥,回家吃兩天病就好了。
負責的醫(yī)生會告訴患者,你這個病吃藥好不了,要先通過化療和放療控制病情,然后去尋找匹配的器官移植,移植完還要長期服藥,過程痛苦花錢多還不一定有效。
患者帶著失望走出醫(yī)院,守在醫(yī)院外面的藥販子呼啦一聲圍了上去,“肝癌啊,我家的祖?zhèn)髅胤嚼嫌行Я?,保證一帖見效,你跟我來吧?!?/p>
患者喝下秘方熬出的藥湯,肝馬上不疼了,確實有效。一個月后,全身水腫住進醫(yī)院。
事后得知,秘方就是治感冒的中草藥加上止痛片,可以止疼但無益健康。部分中草藥含有毒性,需要肝臟解毒,給本就癌變的肝臟增加了負擔,加速了病情惡化。
網(wǎng)絡上,有很多深陷痛苦的人,渴望得到心理學的幫助。
他們期待有一種方法,可以快速的幫助他們緩解痛苦,從常年的內心沖突中擺脫出來。希望有一種簡便的理論,只要照著做,就能讓一個迷茫掙扎的心靈,到達快樂的彼岸。
負責的心理咨詢師像例子中的醫(yī)生,并不能承諾一個“肯定會好”的結果,治療中要引導求助者面對脆弱的內在,這會帶來痛苦,長程的面談安排更要耗費求助者大量的精力和經(jīng)濟。
民心家像藥販子,和患者共同追求見效快無痛苦的治療方式。這種理想中的方式,是民心家熬出來的一鍋有毒雞湯。
社交軟件里,民心家對素未謀面的求助者開始了指導。他們的交談中混雜了大量的心理學詞匯,民心家誠懇的給求助者提了好幾條建議,緩解了求助者的焦慮。
過幾天,求助者面對一個新的情況,緩解過的焦慮又開始出現(xiàn),那些建議也不再有用。
這是因為,民心家的雞湯只是讓求助者舒適的逃避了一直不想面對的問題。無論雞湯多香,只有感受真相和面對問題,才可能帶來改變。
5、知道概念并不能解決痛苦
一個人心理上的痛苦,很多是受自己人格障礙的影響,潛藏在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里。抽象的概念,并不能直接幫助你去解決痛苦。
這些來自深邃潛意識的信念,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下,控制著你做事的方式,作用于你的人生,乃至每一件事,每一種感受。
不管是精神分析里提到的潛意識,還是認知行為療法里面的“自動化思維”,講的都是一種意思,對人格部分的自我覺察,特別難。
正如你看不到自己的眼睛。
即使一個人認同了民心家雞湯里的道理,他一樣不能改變他的傷痕、感受、潛意識模式,一樣無法擺脫過去,成為一個全新的人。
看完上面的分析,你可能會產(chǎn)生兩個疑問:
1、那這么說,心理學知識是不是學了沒用?
心理學知識當然有用。它為我們看待事物創(chuàng)造了不同角度,為我們開啟自我覺察之路提供了方法,改變了我們對事物的認知。
但是,改變認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改變行為。只有行為跟著認知一起改變,我們的生活才會得到改變。
民心家的問題在于,過多的把精力放在了探索認知上,卻忽略了行為(有意或者無意);或者也意識到了要改變行為,卻沒有勇氣去實施。于是心理學,淪為他們自我合理化的精神鴉片。
比如,中年軟件工程師A,面對領導對自己提的不合理加班要求,很難開口拒絕。對他來講,說“不”,特別是當面對領導說不,非常困難。
他學習了心理學知識,知道這是一種討好型人格的表現(xiàn),帶著兒時對強勢父母的討好情結,來應對他和領導的關系。
知道了原因,并沒有幫助A鼓起勇氣去拒絕領導。一種深深的挫敗感彌散在他的心中。他開始怪罪父母做的不夠好,沒有為他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化的生長環(huán)境。
把原因怪罪到父母身上簡單加愉快,這幫助A緩解了焦慮。但不敢直面問題,A的生活并沒有起到什么改變,還是經(jīng)常焦慮著為公司免費加班。
2、看到朋友B那么痛苦,我又學到一些心理學知識,我能不能給他提建議,幫助他緩解痛苦?
直接提建議并不妥當。
第一,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生活專家。你能想到的幫他緩解痛苦的建議,他早就想到了。如果有用,他不會繼續(xù)痛苦。
第二,人是最會掩飾的動物,B的痛苦,不一定是他所描述出來的痛苦。舉個例子,一個男性來訪者因為工作效率下降求助咨詢師,治療中發(fā)現(xiàn)他真正想解決的問題是喜歡上同性同事小張,又不敢聲張,怕別人說他同性戀,內心嚴重沖突。如果進一步分析,性錯亂是因為幼兒在形成穩(wěn)定的人格結構時,理想化的雙親形象內化進超我時,自戀灌注的撤回遇到了障礙。
如果你只針對他所表現(xiàn)出來的工作效率下降提建議,只是浪費你們彼此時間。
第三,如果你們之間沒有建立好包容支持的咨訪關系,而你的建議恰巧引發(fā)了他過去沒有處理好的痛苦情結,新傷舊痛加到一起,你又缺乏包扎傷口的技術,那是一場災難。
那應該怎么做,才能幫到他?
作為普通朋友,緩解痛苦的最好方式是陪伴與支持。告訴他,你在他身邊陪著他,愿意分擔他的痛苦。
如果他開始跟你哭著傾訴,或者發(fā)泄抱怨,認真聽著就好,克制自己想提建議的欲望。少說,多聽。
如果他的問題很嚴重,聊天陪伴是處理不了的,去看心理咨詢師吧。
心理咨詢的實質
心理咨詢的重點,不是聊天,不是談論理論,而是建立關系。心理咨詢的實質,是建立一種你能被看見接納的關系。 自媒體里的心理學科普文章只是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一個途徑,并不能解決心理困擾。即使你系統(tǒng)學習專業(yè)的心理學書籍,也很難對心理問題進行徹底的治愈。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咨訪關系。沒有建立咨詢關系,只想通過看文章來治療自己的心理問題,很不現(xiàn)實。換句話說,不管掌握多少心理學的知識和理論,對解決心理困擾這件事基本幫不上忙。
一名心理咨詢師出現(xiàn)了心理問題,他需要去看另一名心理咨詢師才有望解決。這也是專業(yè)的咨詢機構中,設置心理督導的作用所在。
咨詢師周小寬說過,“好的咨詢師,是鏡子也是容器,她能夠像鏡面一樣反射出最真實的你,捕捉你自己忽略或者掩蓋的感受,也能夠像容器一樣,接納住你所有的試圖回避的情緒、陰影還有脆弱?!?/p>
在咨詢關系里,求助者不需要考慮咨詢師,被對方完全接納,在好的鏡子和容器的作用下,他一步步接觸到真實的自我。
在沒有負擔、安全的關系里,求助者顯露真實的自我,借助咨詢師的幫助,勇敢的面對隱藏的問題,而這時,療愈隨著覺察自然發(fā)生。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38916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2835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2662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0942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09649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