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新年舊歲更替之際,很多人心中都會涌上一些情緒,往往其中混雜了感慨、激動、焦慮、憂郁、喜悅和惆悵。例如遺憾在這一年里,自己希望實現(xiàn)的很多事情都沒有實現(xiàn);或是感慨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人離開了這個世界,而自己幸運地“生存”了下來。
人們帶著林林總總的解讀,揣著光怪陸離的夢想走進新年。最后會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的想法都是過眼云煙,但總有那么一星半點的心理暗示,可能會伴隨你一年,甚至更長。當然在新的一年中,生活也會給你帶來新的暗示。開年第一篇文章,我們就來談談心理暗示,以及它對生活的影響。
心理暗示分幾種?
心理暗示這個概念,最早應該是在19世紀末由法國心理學家埃米爾·庫埃(Emile Coué)提出,并把心理暗示應用到常規(guī)疾病的治療中。其中一個技巧就是讓病人每天重復這樣一句話[1]:
"每一天,在每個方方面面,我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好!"
這句看似有點雞湯的話,成為了庫埃療法的核心,也成為了心理學研究自我暗示力量的起點。隨著心理學的發(fā)展,研究人員進一步把心理暗示細化分類。難道隨便一個在腦海中誕生的想法,都可以成為心理暗示嗎?且看下面的專業(yè)分類[2]:
● 自我暗示
自己對腦海中想法進行實現(xiàn)和重復,旨在積極影響自己的感知、大腦或知覺狀態(tài),以及提升感知的價值。
● 外源暗示
外部刺激通過直接或間接暗示來影響一個人的認知、行為和生理狀態(tài)的過程。
● 精神意象
在沒有任何外部或自體感覺輸入的情況下,產(chǎn)生心理表征的過程。
● 自發(fā)訓練
通過一系列的技巧和過程,讓身體達到放松,并促進和提升身體感知能力的訓練。
● 催眠暗示
一個人向另一個人(被催眠者)發(fā)出一系列指令,旨在改變被催眠者的主觀體驗和行為的過程。
由此可見,心理暗示并不僅僅是腦海中一些新奇、沖動或頑固的想法。能夠成為心理暗示的想法,其定義準則只有一個:該想法的實施導致了感知和/或大腦狀態(tài)的變化[2]。
心理暗示的作用和現(xiàn)象
心理暗示早已被廣泛應用于各類心理治療中,其中包括了認知行為療法(CBT)。在2017年的一項用CBT幫助老年病人提高生活質(zhì)量的研究中,參與者被分為“自我暗示組”和“對照組”。其中自我暗示組被要求根據(jù)他們自己的喜好、習慣,來說出一些短語,并用自己的聲音錄下來。并在接下來的30天里,每天聽幾次這些錄音。
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自我暗示組的老年人對自己生活質(zhì)量的評價更高,他們的血清素水平也達到了老年人的健康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自我暗示提升了被測者對生活質(zhì)量的主觀體驗,并達到了減緩生活壓力的目的[3]。
有人可能會問:究竟是自我暗示的作用好,還是外源暗示的作用好呢?另一個實驗也許能更好地解讀這一點,也更加接地氣。在三個小組中,被測人員的手指都被“有計劃地”刺傷了。第一組人員專注于受傷的手指,他們感知到的疼痛,要比設定的刺激來得更強烈。第二組人員接受了“外源暗示”,他們感知的疼痛,會比實際的刺激來得更輕一點。而第三組人員則使用“自我暗示”,結果發(fā)現(xiàn),自我暗示組的人感知的到的疼痛最輕[4]。
圖源: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221-021-06265-8(圖片經(jīng)作者編譯)
學者們解讀道:在第一組“專注疼痛組”中,人們的注意力放在了“負面事件”上,而人們的行動其實是由這個負面事件所驅動的。而第三組“自我暗示組”中,人們的行動并不是由該負面事件所驅動的,而是由內(nèi)心對自己設定的一些“期望”所驅動的。
簡單來說,如果用負面事件驅動自己,那么從內(nèi)心的認知到身體的行為,可能會產(chǎn)生以下發(fā)展:
●疼痛、找止血貼、找藥品、疼痛會持續(xù)、可能會感染、干活時會一直痛、無法工作、自己不小心、別人有責任、向外人訴苦、總是要檢查傷口……
而如果內(nèi)心對自己的感知,或對這件事有著積極的評估,以及正向的期望,那么認知和行為可能就有新的動向,例如:
●疼痛、問題的嚴重程度、多快能控制住問題、我解決問題的效率很高、受傷了要對自己好一點、多一點自我關愛、我還有什么更重要的事要去做……
正向自我暗示的練習
回到上文提到的庫埃療法,雖然說它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質(zhì)量體系,但是其中的兩個要點還是值得借鑒的:
1.盡量讓自己的內(nèi)心在同一時間只思考一件事情
2.當自己專注在一個思維上時,思維的推動力是很大的,并有可能推動你的身體產(chǎn)生行為。
也有學者給出了正向自我暗示的幾個步驟[2]:
·先讓自己離開壓力源,進入一個放松的狀態(tài)。
·構建一個積極的意愿,在內(nèi)心把自己期望產(chǎn)生的變化盡量具體化。
·把這些期望變成句子,反復念誦。
·想一想最后的結果,告訴自己:最后的結果和自己的期望很可能有沖突,但如果條件允許,還是應該去嘗試。
·評估一下自己暗示前和暗示后身體的變化(如心跳、呼吸等)。
自我暗示、外源暗示,以及其他類型的暗示是一個很龐大的話題。從一個人呱呱墜地開始,暗示就不斷地從身邊涌現(xiàn)。例如原生家庭中父母對自己的是積極而熱情的,還是冷漠嘲諷的,不同的養(yǎng)育風格給孩子們留下的心理暗示,極大地左右了一個人的發(fā)展軌跡和價值觀。
正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暗示的力量即可以毀掉自我,也可以重新塑造自我。如果可以的話,在看完這篇文章后,請在留言里寫下你2021年想過要做但沒做——甚至從沒想過——但2022一定要嘗試一下的事。
是的,去嘗試一下!只為了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好!
參考資料
[1]Britannica, T. Editors of Encyclopaedia (Invalid Date). émile Coué.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Emile-Coue
[2] Myga, K. A., Kuehn, E., & Azanon, E. (2021). Autosuggestion: a cognitive process that empowers your brain?.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1-14.
[3]Sari NK, Setiati S, Taher A, Wiwie M, Djauzi S, Pandelaki J, Purba JS, Sadikin M (2017) The role of autosuggestion in geriatric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 study on psycho-neuro-endocrine-immunology pathway. Soc Neurosci 12(5):551–559
[4]Gollwitzer PM (1999)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strong effects of simple plans. Am Psychol 54(7):493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50316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01358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5760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3718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608724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