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這個世界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但我很少把這個好奇轉化為持續(xù)且深入的求知和探索的沖動,直到幾年前一個偶然的機緣,我遇到了心理動力學,遇到了弗洛伊德、克萊因、文尼科特、科胡特、歐文亞龍......在他們的影響下,我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職業(yè)生涯——心理咨詢師。
但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們對人類精神世界探索的成果,為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打開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在這個視角下,眼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逐漸變得簡單清晰了起來。
我變得像個孩子,對這個新視角下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人類個體和集體潛意識世界是如何產(chǎn)生的?它發(fā)展的脈絡是怎樣的?具有什么樣的特征?又以怎樣的形式在現(xiàn)實層面得以表達?心理動力學發(fā)展到今天,理論界比較主流的觀點大致傾向于從“力比多”、“攻擊性”、“關系”以及“自戀”這四個維度來回答這些問題。
動力學的心理學家們從這四個維度概括性的描述了人類作為這個星球最為獨特的生物種群,其生命力的表現(xiàn)形式以及特征?;ㄩ_四朵,各表一枝,接下來,我試著先從“攻擊性”的角度,來談談我是如何站在動力學的視角,去理解這個世界的。
所謂“攻擊性”,原本是一個生物學概念,意指各種動物生存競爭,為了自身存續(xù)而傷害和毀滅對手的一種本能。
后來一些社會生物學家就把這一概念應用于人類社會,認為人的攻擊性行為和動物的攻擊性沒有什么區(qū)別。
人的攻擊性是“生命力”的表現(xiàn),它既可能產(chǎn)生有價值的社會現(xiàn)象,如科學研究和文藝創(chuàng)作,同時又孕育著危險的社會現(xiàn)象,如戰(zhàn)爭、殺戮等。
心理學家繼承并延展了這個概念,認為“攻擊性”是源自人類生物本能的一種心理能量,它蘊藏在人類的一切活動之中,或者說,它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原始驅動力之一。
這種生物本能是攸關生死的。人類時刻要應對來自自然的威脅,尤其是早期人類,不僅獵殺以及避免被獵殺是生存必修課,如何與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作斗爭也是極其嚴峻的考驗。
來自自然災害的“攻擊”,其破壞和毀滅的威脅時常要要比猛獸甚至同類的“攻擊”大的多,當然,這種“攻擊”從來就不是單向的,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的改造,比如砍伐樹木,建造城市,馴化動植物,興修水利等等,都可視為人類對原有自然環(huán)境的“攻擊”。
這種“攻擊”是人類文明發(fā)展所必須的,同時,這種“攻擊”也蘊含著“發(fā)展”、“探索”、“創(chuàng)造”的意味。
既然攻擊和被攻擊都無法避免,那充分的心理準備和危機意識就顯得十分必要,這種心理活動是人類基于現(xiàn)實生存境況而產(chǎn)生的“生存本能”,它根植于個體和集體潛意識之中代代相傳,具有極強“攻擊性”特征。
所謂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以及“叢林法則”,就是對人類這種生物特性的描述。雖然這種生物特性體現(xiàn)了人類種群頑強的生命力,為人類社會生生不息的發(fā)展提供了活力,但它帶來的破壞力卻同樣不容忽視。
相較于其它生物,人類的“攻擊性”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的表達是相當克制的,其表現(xiàn)形式也是相當“隱晦”的。原因無它,如果任由“攻擊性”不加限制的以更為原始的方式表達,所帶來的后果將是“毀滅性”的而非“建設性”的。
可以想見,如果人類不能發(fā)展出耕作和馴養(yǎng),沒有建設起可以自給自足的良性循環(huán),那么有限的自然資源是不足以支撐起“文明”的發(fā)展的。
有節(jié)制的索取,建立起可再生自然資源的循環(huán),避免“竭澤而漁”,是人類生存智慧的體現(xiàn)。保護環(huán)境,說到底就是保護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就是保護人類文明本身。否則,人類的生活方式就只能像蝗蟲一樣,在無休止的遷移和掠奪中茍活。
此外,對有限資源的爭奪也會加劇人類相互之間的爭斗和攻擊,歷史上為了爭奪資源,尤其是爭奪最為重要的生產(chǎn)資料——土地和人口的戰(zhàn)爭屢見不鮮,這種“原始攻擊性”的釋放所帶來的破壞力甚至會給人類文明帶來滅頂之災。
太多古文明的消亡不是因為“天災”,而是源于“人禍”。時至今日,這柄達摩克里斯之劍仍然高懸于我們的頭頂,時刻警醒著我們要用勇氣和智慧來保護好人類文明的火種。
“原始攻擊性”如果不加以約束,“文明”就不可能產(chǎn)生,于是人類創(chuàng)造了“規(guī)則”和“秩序”用以約束它。倫理、道德、協(xié)議、法律被陸續(xù)創(chuàng)造出來,這些規(guī)則和秩序,加上生產(chǎn)力的不斷提高、物質(zhì)生活的自給自足,讓人類逐漸從“生存焦慮”中解放出來,為人類文明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雖然“原始攻擊性”的釋放在人類發(fā)展史上時??梢砸姷剑热绫┝Ψ缸锖蛻?zhàn)爭。但它總體上是被限制,或者說被壓抑了,中華文明早期,對“禮”和“樂”的強調(diào)和尊崇,其最重要作用就是對“原始攻擊性”的限制,遺憾的是,西周末期,“禮崩樂壞”造成的后果則是春秋戰(zhàn)國的狼煙四起、生靈涂炭。
此后,儒家思想興起,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主流思想,其思想脈絡中強調(diào)的“仁”與“和”,是對“血”與“火”教訓的深刻總結。
除非是因為自然生理原因(衰老、死亡等),“原始攻擊性”并不會憑空消失,人們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創(chuàng)造了形式多樣的“象征”來釋放或者說表達自己的“攻擊性”。
比較典型的如“游戲”、“學業(yè)”、“競技”、“思辨”、“商業(yè)”等等,我們可以把這些看作是有規(guī)則而無硝煙的“戰(zhàn)爭”,類似相對隱晦的象征性的表達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只是我們對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缺少對其內(nèi)在邏輯的研究罷了。
我們輕易可以觀察到,越小的孩子,其“攻擊性”的表現(xiàn)就越直接,肢體暴力、虐殺動植物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生物本能的自然體現(xiàn),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簡單粗暴”的攻擊方式出鏡率越來越低,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攻擊性”變少了,而是“攻擊性”轉化成了更“隱晦”,或者說更“高級”和更“文明”的表現(xiàn)形式了,專業(yè)術語稱之為“升華”。
比較常見的如“游戲”。我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把“網(wǎng)絡游戲成癮”視為把大部分的“攻擊性”投注到網(wǎng)絡游戲上面,這和其在其它方面“攻擊性”釋放受挫是高度相關的,我們可以理解為“人生”這個大游戲不知道咋玩了,或者不愿意玩了,于是逃進游戲里,期望在游戲里找到在生活中無法獲得的體驗和感覺。
還有比較常見的如“學習”。我的一位病人曾跟我說,她覺得她在高中時代,如果考試成績好,就隱約覺得自己“攻擊”到了其他同學,就好像不夠“友善”,繼而心生愧疚感。她無意識的壓抑著自己的對外部世界“攻擊性”,這導致了“攻擊性”轉向自身而倍受折磨。
再往后,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戀愛、家庭和事業(yè)則成為了“攻擊性”的主要釋放渠道,這就是為什么有人形容人生“就像一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的原因,個中滋味,冷暖自知。
人生如戰(zhàn)場,但它好歹不是真正的戰(zhàn)場,“拼殺”雖激烈,但大體不至于威脅到生命,“攻擊性”這種隱晦的表現(xiàn)形式,是人類高度社會化的產(chǎn)物,也是人類文明產(chǎn)生的必要條件。
一個人只有在生存無虞的情況下才會想到去謀發(fā)展,才會有多余的精力放在與生存無關的事情上來,人類當然也不會例外。
“攻擊性”的投注有兩個指向,其一是指向外部客觀世界的,另一個則是指向內(nèi)部精神世界的。通常來說,我們在這兩個方向上的投注是相對平衡的,也是可以靈活轉換和互相影響的。
例如人類在自然科學上的探索和研究催生了哲學層面的思考,而哲學上的研究成果又為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但如果失去這種平衡,在任一方向上投注過多,就會帶來相應的問題。
例如造成一個人在物質(zhì)上窮奢極欲的原因可能來自某種精神上的匱乏,而他這種帶有過度補償性質(zhì)的物質(zhì)追求又會加深這種精神上的匱乏。
還有另外一個極端則是過于沉浸于精神世界的探索,而造成和外部世界的格格不入,這種現(xiàn)象在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身上是比較常見的。
“攻擊性”的表達又可分為兩種方式,其一是“原始性表達”,那另一個則是“象征性表達”?!霸夹员磉_”簡單直接,不經(jīng)掩飾,帶有一定的破壞力,但這種破壞力不一定是血腥暴力的。
例如我們心理咨詢中常會用到的“情緒宣泄療法”,還可以向來訪者提供“情緒宣泄室”,鼓勵來訪者通過吶喊、哭泣、咒罵或肢體動作來直接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釋放“攻擊性”。
另外還有體育運動,尤其是身體對抗性較強的體育運動,雖然具備一定的“象征性”,但筆者仍傾向于把它歸于“原始性表達”的形式之一,這些表達方式的破壞力是很有限的,且總體可控。
作為一名高度“社會化”的個體,使用較原始的方式表達的“攻擊性”是極為有限的,大量的“攻擊性”需要通過以“競爭”、“探索”、“創(chuàng)造”等內(nèi)容為主題的象征性形式得以表達,所謂的“象征”,類似于我們寫作中常會運用到的“春秋筆法”,隱晦而有節(jié)制。
它不但可以讓我們在社會規(guī)則允許的情況下釋放了我們的“攻擊性”,而且還反映了我們以性、關系、自戀為主題的內(nèi)在心理動力,這些筆者將今后用專題文章進行解讀。攻擊性“象征性表達”的主戰(zhàn)場涵蓋前文所提到的學習、工作、興趣愛好、友情愛情親情等多個方面。
如果一個人的“攻擊性”既不能“原始化表達”,又得不到“象征性表達”。那么這種境遇會給人帶來嚴重的虛無感,無意義、無價值、不被需要的感覺會一步步蠶食掉這個人的生命力,如果“攻擊性”得不到彰顯,生命之光就即將熄滅。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43230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84832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6954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3268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09848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