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當代年輕人七宗罪的第一條,是“暴食”。
心情不好,只有肯德基才能撫慰我的悲傷!
項目結(jié)束了,吃頓火鍋犒勞一下自己!
又被訓(xùn)了,億點點的傷害必須用一點點治愈!
總而言之,開心的時候要吃,不開心的時候更要吃。
雖然,我們常常用“吃點好吃的”來安慰別人和自己。
但是,當食物成為了一種彌補情感需求的工具,我們餓的到底是身體,而是內(nèi)心?
1、那是食物并不是愛、為什么食物可以緩解情緒?
對人類來講,吃是緩解焦慮最原始的方式。
一個嬰兒餓了或者渴望得到母親的關(guān)注和愛,那么最容易安撫t(yī)a焦慮不安的方式,就是吃奶。
而且,進食能夠促進多巴胺分泌。
這是一種當人們感到滿足時分泌的化學物質(zhì),能夠帶來快感,并且讓人上癮。
當人們感到無趣和不開心的時候,多巴胺水平低下,而進食會讓你再次恢復(fù)活力。
于是,人們的主觀感受放松了,實現(xiàn)了“借吃消愁”的目標。
哪怕我們長大以后,學會了通過運動、聽歌、冥想等方式調(diào)節(jié)自我,但吃東西仍然是最簡單快速的辦法。
然而,這種為了緩解情緒而不加節(jié)制吃東西的行為,被稱為情緒性進食。
常見的情緒性進食表現(xiàn)包括:
· 當你吃東西時,心里會有很強烈的安全感。
· 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的情緒,都能激起你的食欲。
· 經(jīng)歷壓力或者很焦慮時,吃東西會變得很快。
· 有定期囤食物的習慣,卻只是為了方便你隨時想吃就吃。
· 即使你并不覺得餓,嘴也不能閑著。
雖然,情緒性進食會給人帶來安慰,但每一次吃喝帶來的刺激都無法維持太久,并且會讓人產(chǎn)生愧疚和自責:
我怎么又吃這么多?
這種痛苦的感覺很難消散,又會讓你想要通過吃東西來安慰自己,從而陷入了“情緒進食”的惡性循環(huán)。
雖然,情緒性進食不是太大的問題。
但是,“一言不合就開吃”的行為習慣,很可能引發(fā)心理疾?。哼M食障礙。
其主要被分為神經(jīng)性貪食癥和神經(jīng)性厭食癥。并且兩者在臨床上共同的一大表現(xiàn)是恐懼發(fā)胖。
而往往,暴食和嘔吐,貪吃和厭食,會同時發(fā)生在同一個人的身上。
“我心里有填不滿的洞,它讓我不停地往嘴里塞餅干、巧克力、蛋糕……
我感覺不到食物的味道,直到自己再也吃不下任何東西的時候才會停下來。
每次吃完我都覺得自己很油膩,很惡心,只有吐出來才會感覺好一點。
我看著那些食物的殘渣和油漬絕望地想:難道自己就要一直在暴食和催吐之中循環(huán)嗎?”
——貪食癥患者Lily
在大多數(shù)人眼里,吃可能只是一個小問題,人們關(guān)于食物最多的煩惱也僅限于“今天吃什么”。
沒有患病的人很難理解這種感覺,反而會問:別吃那么多不就好了?
但實際上并沒有這么簡單。
難道我還不夠痛苦嗎?——電影《骨瘦如柴》
進食障礙是所有精神疾病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種。
其背后往往藏著更深層次的心理問題:比如焦慮、抑郁,甚至是創(chuàng)傷后應(yīng)激障礙等。
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被家長過度介入生活的孩子,有更大的可能性發(fā)生進食障礙。
當孩子被家庭過度控制時,會通過控制自己的飲食來樹立自我的獨立意識,并向父母的約束發(fā)起挑戰(zhàn)。
以及,如果一個孩子在家庭中缺乏情感上的關(guān)注和愛護,也更容易通過吃東西來彌補愛的缺失。
在《老友記》中,莫妮卡是一個胖妹。
從小到大都父母打壓和貶低,長大后也總是被渣男欺騙。
這導(dǎo)致了她焦慮的時候就會不停地吃餅干,吃完更加焦慮。
可她并沒有意識到,那只是食物,并不是愛。
很多人抱著零食,心里卻裝著滿滿的罪惡感。
聽到這句話,他們會停下來嗎?
食物填飽我們的肚子,而愛給我們的精神帶來富足。
實際上,只有食物能帶來幸福感時,心里反而會很空。
第一口可樂、西瓜最中間的第一勺、這其中的美好正是因為“第一”。
如果囫圇式吞咽,除了得到一個撐爆的胃,也錯過了品嘗食物的美妙。
我們慢慢發(fā)覺,愛和美食是一樣的,嘗到美好的關(guān)鍵在于,節(jié)制。
2、吃下去就會變好嗎?
盡管遺傳、心理因素甚至意外,都有可能是導(dǎo)致疾病的發(fā)生。
但人們對身材不恰當?shù)恼J知,更加值得重視。
在“以瘦為美,胖是犯罪”的默認標準之下。
進食障礙一開始的樣子,也許不是因為食物,而是:
我這里是不是有點胖了?
直角肩、A4腰、漫畫腿......這些當下對“美”的追求,不斷地把“身材自律”推向神壇,指向了一個觀念:
無法控制體重,就無法控制人生。
但如果同時我們需要用“吃下去”的方式來緩解焦慮,就會變成——
為了緩解情緒問題,我們要吃;為了解決身材問題,我們要吐。
長期的情緒化進食,不僅帶來的是體重上的困擾,還可能導(dǎo)致焦慮和抑郁。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yù)防中心(CDC)顯示,肥胖人群患抑郁癥的風險比一般人群高55%;抑郁癥人群發(fā)生肥胖的風險比一般人群高58%;43%的抑郁癥患者同時存在肥胖。
那么同樣是吃下去,我們怎么能在吃得快樂的同時,讓身體沒有負擔呢?
目前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腸道菌群失調(diào)很可能是導(dǎo)致肥胖、高血壓和糖尿病等代謝疾病,以及抑郁、焦慮和認知功能下降等精神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支持了腸道菌群與情緒心理健康(如焦慮、抑郁癥、自閉癥)之間存在關(guān)聯(lián)。
也就是說,補充益生菌可以減少腸道炎癥,進一步減輕這些焦慮和抑郁的癥狀。
3、改善情緒
從吃什么開始
焦慮的大環(huán)境下,我們很難擺脫負面情緒對自己的困擾。
如果你已經(jīng)遇到了進食障礙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及時就醫(yī),配合專業(yè)的心理治療。
而對于我們來說,怎樣合理地應(yīng)對生活中那些焦慮、壓抑和失控的時刻是更為迫切的問題。
腸道菌群不僅控制我們的食物偏好,還可以控制我們的心情。
科學家們認為,情緒益生菌以及其它微生物療法或許會成為治療精神疾病的新興療法。?
抑郁研究所×泛樂萊攜手推出「舒憂君II代」,升級了全新的形象,全新的配方,但保持著始終如一的品質(zhì)。
相比過去的情緒益生菌產(chǎn)品,它包含了更準確有效的菌株種類、提升了菌株數(shù)量和更多的科學證據(jù)。
照顧好腸道,實際上也是在照顧好自己的心理健康。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62638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03434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51988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14986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74512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