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康中心的父子大戰(zhàn)
春節(jié)放假前,我?guī)鹤尤ゴ蝾A防針,排隊等待中,不多時就排到前一位小男孩了,小男孩是爸爸陪著來打預防針,大概3-4歲的樣子,還沒排到他,就聽見他一直哀求著和爸爸說:“爸爸,我不打針,我害怕,太疼了”。爸爸小聲安慰到說:“沒事,打針一點也不疼,別怕~”,對話就這樣重復進行著。
終于排到小男孩了,小男孩的恐懼情緒到了極點,身體開始用勁掙脫爸爸,而爸爸這邊也更用力的箍緊控制住孩子,另一邊還要和護士對著打針的各種單據、疫苗藥劑,手忙腳亂的,緊張到額頭都冒汗了。小男孩無法擺脫爸爸的控制開始哭喊著嚎叫道:“我不打針~我不打針~放開我~”。
來回了幾次,孩子越嚎越大聲,把整個社康中心的目光都吸引過來了,爸爸這邊一看這樣,耐心也漸漸耗盡,生氣了,開始吼道:“怕什么怕!都說了不疼了,你看看弟弟都打完了(小男孩上一位是被媽媽抱著打完針的親弟弟,估計6-7個月大),弟弟這么小都不怕,你還不如弟弟!”。
小男孩一點也聽不進去,情緒已然崩潰,開始閉眼不管不顧地拳打腳踢起來,眼看都要把藥水打翻了,爸爸這邊也更生氣了,“啪—啪—”狠揍了孩子兩下子,在孩子哭鬧中控制著把孩子胳膊露出來打完預防針。
打完預防針到了注射室外邊,爸爸終于放開小男孩,小男孩非常生氣,一松開就又拳打腳踢他爸爸,是真的發(fā)了狠勁的打那種,仿佛要把對爸爸的憤怒十倍還回去似的,嘴上還說道:“壞爸爸,我討厭爸爸”。幸虧小男孩的媽媽及時趕來拉開了父子二人,避免了又一場激烈父子沖突。
2.恐懼可以被戰(zhàn)勝
我和兒子全程目睹了這場父子沖突,我問兒子:“害怕不?”兒子回答說:“不怕,打針一點也不疼!”事實上孩確實根本沒把打預防針這事放心上,也絲毫未被前一對父子之間的沖突影響,還在繼續(xù)和我討論著《不一樣的卡梅拉》里的海星,一直說個不停,后來連打針的護士也加入討論,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打完了預防針,孩子很配合,不哭不鬧,打完自己摁著棉簽,不出血了自己扔到垃圾桶里,留觀30分鐘后就離開了。
作為媽媽,對兒子今日打預防針時的淡定從容深表欣慰,而小男孩對打預防針時的抗拒情形卻勾起了我對兒子打預防針往事的回憶。
曾經,兒子也是和小男孩一樣非常懼怕打預防針的,這種恐懼在孩子2歲例行體檢要扎指尖的時候到達頂峰。
那次,我前后花了30多分鐘心理建設,用了5-6次嘗試才最終完成扎手指這個平時30秒就能完成的簡單操作。
當時也沒料到孩子會這么抗拒,因為之前打預防針、扎手指都好好的,很配合。兒子那次是還沒靠近檢驗室就開始倒退,拽著我的手要走。我們于是停下來,把兒子抱到一邊,蹲下來,溫柔告訴兒子有媽媽在,別怕,媽媽會一直陪著他。這樣和兒子說過后,在我的陪伴下兒子終于愿意步入檢查室,可是一坐下要把手伸進抽血小窗口時,兒子還是非常害怕,很抗拒,不愿意扎。
于是我又把他抱一邊,再次重復蹲下安慰鼓勵他的動作,兒子帶著哭腔說:“媽媽我還是怕,很疼~”。我再說不疼已經沒有說服力了,于是我告訴兒子確實是會有點疼,這種疼就像被蚊子叮一下一樣,并且等發(fā)現疼時,已經結束了,為了讓兒子能直觀感受疼痛程度,我還用指甲在兒子手臂上掐了一下,不太輕,確實有點疼,然后告訴他大概就是這么疼,問兒子能不能受得了,兒子點頭說可以。
于是我們又嘗試再去扎手指,沒想到這次還不行,手伸進窗口,酒精一擦,兒子又開始害怕不愿意了。于是,我又抱著他在醫(yī)院一樓四處轉轉看看,分散他的注意力,告訴他回家就可以喝奶粉看電視,還和他回憶之前路過理發(fā)店時看到一個小男孩理發(fā)時大哭大鬧的場景,告訴兒子理發(fā)其實不恐怖,恐怖的是孩子腦袋里想象的恐怖。兒子每次理發(fā)時我們都告訴他電推子就像小飛機從頭上飛過一樣,不用害怕。這么一說兒子真的從未對理發(fā)害怕過。通過這個案例,再次向兒子說明只要放輕松,不害怕,扎手指就不那么痛,真的就只像蚊子叮一樣。
又過了大約10分鐘,我?guī)е鴥鹤釉俅螄L試扎手指,這次兒子依然很害怕,我抱著他,和他聊汽車、恐龍、變形金剛等他感興趣的內容分散注意力,給他力量和支持,鼓勵他放輕松,把手伸進窗口,兒子鼓起勇氣去做到這些,終于成功扎上了手指,護士用2根小吸管用力捏手指吸血時他還是哭了,最后護士用醫(yī)用脫脂棉球壓傷口時,為了哄他開心,我向護士多要了一個棉球,告訴兒子這是他喜歡的《小伴龍》游戲里的小綿綿,兒子一聽很快就忘記扎手指的疼,全心全意去玩小棉球了。
這次之后孩子打預防針還是會害怕,每次我都會陪伴鼓勵他,幾次之后孩子真的就一點也不怕打針扎手指了,他生病發(fā)燒時也不用2個大人一起出動摁著他扎手指抽血,很省心。幼兒園小班全班體檢要扎手指,那天兒子特別高興,因為全班就他一個沒哭,老師和醫(yī)生都表揚他了,兒子為這事倍感驕傲,算是成長中的里程碑事件。
3.父子大戰(zhàn)引發(fā)的思考
回到文章開始說到的小男孩故事,從一個應用心理學畢業(yè)的二胎媽媽角度看,小男孩的父親的做法有幾點是很不妥的:
第一、否認孩子的真實感受
孩子一再說打針很疼,爸爸一再強調打針不疼,說明爸爸并未真正聽懂孩子的話,一直從自己的感受出發(fā),卻從未想過從小男孩的感受出發(fā)就是疼的,爸爸應該把真實的情況告訴孩子,為了能讓孩子直觀感受了打預防針的疼到底是很么程度,可以像我那樣用指甲掐了孩子一下,讓孩子真實體驗打預防針的疼,不單靠蒼白的語言去說服。
生活中還有諸如藥苦不苦、水燙不燙、飯好不好吃等其實都需要從孩子角度出發(fā)來回答,而不是從大人的角度主觀臆斷。
家長只有真正理解、包容孩子,用一顆同理心對待孩子,才能真正走進孩子內心,和孩子一起面對并解決問題。
第二、拿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比較
1歲以前的孩子基本對打預防針沒有記憶,去的時候抱著打完哭一哭就好了,下次又忘記了。只有再打完疼了才知道又被打預防針了,這就是為什么網上有好多小朋友打預防針,上一秒還笑意怏然的,一針下去馬上臉就哭到變形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
而小男孩的父親拿他和6-7月的弟弟做比較顯然是不合理的,孩子處于不同發(fā)展階段行為表現是不一樣的,1歲后孩子逐漸懼怕打預防針了,正是孩子不斷成長發(fā)展的表現,記憶發(fā)展成熟到一定程度了才能記住打預防針的體驗,才能產生懼怕打預防針的情緒反應。
和低齡段的幼兒做比較,不僅起不到幫助孩子戰(zhàn)勝恐懼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孩子的挫敗感,這樣對打預防針的恐懼可能就會一直持續(xù)到孩子小學高年級階段甚至成年。并且就算是同齡孩子的發(fā)展也是有高低快慢差異的,盲目將孩子做比較只會適得其反。
第三、情緒失控打孩子
一開始爸爸還是有耐心得安慰孩子的,可是孩子嚎哭吸引關注目光時,爸爸生氣暴打了孩子2下,并且在剛被暴打的情形下讓孩子打完了預防針,孩子其實是遭受了雙重打擊,一方面打針的恐懼還在頂峰未戰(zhàn)勝,另一方面還被爸爸暴打威脅下屈辱中打完了預防針。這種情形往往就是成年后心理問題的根源,影響孩子漫長的一生。
生活中這種場景特別多,例如孩子在飯店大哭、要買玩具而不得時大哭、走不動要抱時大哭,吸引周圍人目光時,很多家長就會覺得丟臉羞恥,進而通過打孩子來停止孩子的行為。其實一點也幫不到孩子,只會影響親子關系,把孩子往不信任家長的方向推。
孩子難過崩潰時,家長默默的陪伴擁抱會給到力量和支持,孩子情緒穩(wěn)定后,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的,但是太多的家長選擇了“正面剛”這種兩敗俱傷的處理方式,給孩子留下了很多童年陰影。
第四、不道歉
孩子打完預防針后出來很生氣,拳打腳踢父親,父親其實可以給孩子誠摯打道歉修復關系的,但是父親并沒有那么做。因為父親根本沒有意識到前面幾點自己做錯的地方,只認為孩子調皮不懂事性格倔,父親自己還生氣等著孩子來道歉呢,怎么會去向孩子道歉呢?
這樣就錯過了修復親子關系的時機,也錯過了讓孩子成長體驗的機會,因為這個時候道歉再順勢和孩子說明打預防針的實際感受并不那么可怕,也是有作用的,這樣做了下一次說不定孩子就不怕了。身為家長很少有反思道歉的,認為處在家長那個位置,為了孩子好就天然正確的。
父母這一“職業(yè)”所有人都是沒有培訓沒有考核就上崗了,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希望這個過程中,父母能夠人本一點,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來看待,愛孩子如其所是,而不要求孩子如你所想。
讓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多一些美好,少一些陰影。
作者:陳曉玲 應用心理學本科專業(yè),三級心理咨詢師,中級社會工作師,現為深圳尚德一線精防社工,致力于幫助精神障礙患者提高服藥依從性,恢復社會功能。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54692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01136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39331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99458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857434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