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活著活著,就將自己活死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總是優(yōu)秀善良,可是誰又能想到,從小到大的他們,都一直在為別人而活,他是人群中那么卑微的存在,沒有人會多關(guān)注他們一點,喜歡他們一點,家庭關(guān)系中也是討好型人格,沒有一點存在感,人際關(guān)系中從不會拒絕別人,因為害怕對方會不開心,總是盡力的滿足別人,委屈著自己,討好型人格患者將自己看得多輕!活得有多累~
閨蜜分享了一段心情,周末在家中加班,老公跑來做撒嬌狀,表示有段時間沒吃到她的拿手菜,特別想念那個味道,說完便坐在她對面做星星眼,她抬頭撇了一眼,丟過去一句:正忙著呢,等會,嘴上雖然這么說,手里卻不自覺的加快了速度,當時她的心里非常糾結(jié),既想趕快忙完手頭的事,但還需要一些時間,甚至來回比較為老公做飯和自己干活應該先完成哪個,結(jié)果是越來越著急,不斷逼著自己,忽然間她就不明白自己了,為什么還要在自己的需要和老公的需要之間糾結(jié)呢,即使認定自己此時排在前面,那也是很自然,很正常的操作,好像先滿足自己是很不好意思的事情嗎?
我說,你終于認識到了,不敢把自己光明正大地放在第一位,你這不是討好型人格嘛!還有更多你沒有意識到的事:就是你幾乎很少去拒絕別人,不管自己有多忙,每一次我拒絕你時,你都一臉難過,好比發(fā)生世界級災難,去問問同事對你的印象,肯定是辦公室里的老好人,要不然周末的你哪來的那么多活兒,去看看蔣方舟在奇葩說的演講吧,你倆肯定會有很多的共鳴......
年過三十,才忽熱意識到自己靠滿足別人的需要而存在,這是非常矛盾的感受,如果沒有人需要你,你似乎就不存在了,而為了讓自己有存在感,你又會無意識地放低姿態(tài),為自己制造需要,但越是把自己看的輕,被壓抑的自我越是要吶喊,渴望得到釋放,我曾經(jīng)看到過這樣的文章,“請珍惜你身邊的討好型人格患者”,寫下這些話的人,根本不知道討好型人格患者內(nèi)心的矛盾,他們自我碾壓,迎合周圍人的需求,但是他們又渴望改變,希望為自己松綁,你都不敢把自己放在第一位,那么誰又會真正看重你?
曾有一部熱播日劇《我們無法成為野獸》這是由日本國民女神新恒結(jié)衣飾演的小晶完美詮釋,如何是舍棄自我,拼命活在他人的認可里,永遠掛著謙遜的微笑,給上司端茶倒水,訂餐拎包,24小時女傭,這個同事出錯了,幫忙頂一下,那個同事出差了趕緊沖上去,有功勞不一定是她的,但出現(xiàn)問題,肯定是她的事,工作上忍耐,愛情上退讓,男朋友家里還住著前女友,被人不小心戳穿怕丟面子還趕緊打圓場,小晶活成了都市累人,完美的笑容融化在臉上,變成摘也摘不掉的面具,小晶在地鐵中被擠到臉貼玻璃,那種無奈,心酸,夾雜著隱隱的憤怒,想要沖破一切結(jié)束,像個野獸一樣恣意妄為,但終歸收起了爪,低下了頭。
你是不是想要痛打小晶一頓,痛罵她一番,告訴她,要為自己而活,穿最美的衣服,談最酷的戀愛,給老板臉色,告訴她不伺候了。如果你想這么做,你肯定從小晶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老板畫的餅嗎,同事甩的鍋,不夠花的錢,永遠無法擺脫的孤獨感,還有小心翼翼維系這一切的自己,誰的心中沒有一頭野獸,誰不想活得自由自在,怎么有那么多法律,道德,社會,人情,還有各種明的暗的規(guī)則呢?更不用說那些能淹死人的眼光,真想高喊一句,我什么都不在乎!
但是發(fā)泄過后呢?裸辭的還是要找工作,剁下的手還是要還,野獸渴望的并不是發(fā)泄,而是松綁,自由一些,更自由一些,我們無法成為野獸,完全靠自覺驅(qū)動,多年的教育,我們的大腦裝載太多條條框框,但我們可以試著為自己松綁為野獸覓得一方休憩的空間。
我們要找到自己需要的,就像閨蜜,小晶這樣的重度討好型人格患者,精彩置頂他人的需要,已經(jīng)習慣性忽視自己,自己都不重視自己,別人怎么會拿你當回事,但他們的內(nèi)心幾乎要窒息,因為這份討好的感覺,已經(jīng)存在了很久,很有可能來源于幼時父母的取悅,父母高興,我們才會開心,這種邏輯侵蝕了討好型人群的內(nèi)心,長大就變成,你們先來,我隨意,逐漸連自己的需要都忘記了,小時候我們需要父母的關(guān)注,長大了我們需要他人的眼光,因為每個人只有被看到,才會有存在的感覺。
即自我存在于他人的目光中。所以我們既不能完全無視目光,也不能被目光捆綁。正解是重建自我,讓自己擁有吸引目光的能力?;厮萃辏纯茨男r刻,你對沒有獲得父母的肯定有恐懼感,讓自己從父母權(quán)威的目光中解鎖。不斷尋覓那些被忽略的自己,當時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只有不斷撿拾起這些記憶碎片,你才能夠更清楚當下的需要。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這是發(fā)展自我意識的重要一步。這意味著一種主動性,不再等待、猶豫、期盼,主動承擔起照顧自己的責任。畢竟你的人生,除了你自己,任何人說了都不算。從小我們被教育要謙讓、奉獻,不能自私自利。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對中國人來說是很困難的事情。所以如果我們嘗試重視自己的感受,那就需要經(jīng)常問自己:我可以為自己做點什么。畢竟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顧好其他人。
不要習慣性地逛街購物、刷劇、吃東西,或者不停地說話,這些方式可以快速填充焦慮、恐懼、無所適從,但對于發(fā)展自我毫無效果。我們需要勇敢一點,坐下來問自己,不為滿足父母,不為名利,不為任何東西,單純?yōu)樽约?,我可以為自己做點什么。面對上級不斷加壓,我可以為自己做的,也許只是深吸一口氣;面對惡劣的天氣,我可以為自己做的,也許是閉上眼,幻想自己身處鳥語花園;面對家人、老公、孩子,我可以為自己做的,就是站好自己的位置……這些為自己做的事情,哪怕很微小,都是在累積獨屬于你的經(jīng)驗,是你重建人格大廈的一磚一瓦。
發(fā)展自我空間找到自己的需要,是不斷撿拾起丟掉在記憶中、沒有被看到的自我碎片。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為自己做點事情,是把這些自我碎片粘貼、凝固到一個穩(wěn)定的自我形象上。這樣不斷進行自我重溯,你就有了一個自我的基礎(chǔ)。這是你經(jīng)由自己的努力,讓自己重新出生了。在這個基礎(chǔ)上,發(fā)展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持續(xù)、專注地投入,這樣自我不僅有了落腳點,也在持續(xù)地建構(gòu)。
如果跑步跑完了第一次馬拉松,如果你寫作完成了一部小說,那么你就有了一定時日的專注和投入。在你所熱愛的領(lǐng)域,做到你所能接觸的極致。這就是發(fā)展自我空間的過程。這是你的秘密空間,任何人無法輕易入侵。因為你所經(jīng)歷的,形成其它人無法占據(jù)的秘密感受。
這里的一點一滴、一片一瓦,浸入獨屬于你的味道。因為這個秘密花園,你變得獨立、有魅力。不必刻意追求,你走路帶風,別人的目光追隨你、重視你。你心中的野獸,也得到了相對的自由。成為自己的道路漫長且艱辛,并不是我所說就這樣簡單三步。這三步也不是按順序排列發(fā)生,而是循環(huán)往復,孤獨常伴左右。也許努力了很久,內(nèi)心只是松綁了一點點。但就是這一點點,會讓你品嘗到自由一些的滋味。你會上癮,試圖讓自己,松一些,再松一些。
畢竟,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53742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3099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57180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2387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51779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