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今年3歲了,晚上跟他視頻,他用三角形的磁力積木堆起來一個好高的積木塊,他自豪的把這坨沒什么美感的積木塊叫做城堡,拿給我看。
他眼睛里閃耀著“我很厲害”的光芒。這坨積木塊當然不是什么城堡,離城堡還差得遠呢??墒撬挥?歲,對一個孩子來說,這就是他創(chuàng)造的城堡。
我在視頻里鼓勵他:哇,小寶搭建了一個好壯觀的城堡哦,爸爸看見了,你好棒的。
小寶聽到了我的回應,把城堡放下,又去玩其他的玩具去了。
而你要是分了神,沒有聽到他的話或者沒有給他鼓勵的回應,他會一直一直的喊你讓你看他,聲音大到要把屋頂掀起來。
我有個朋友的女兒9歲了,她已經可以嫻熟的使用微信發(fā)朋友圈。發(fā)了朋友圈之后,還會給親戚好友群發(fā)消息,讓他們去給自己發(fā)的朋友圈點贊。
哈哈哈哈,這個小公主好有意思。
生活中,這種孩子尋求認可和贊揚的場景屢屢發(fā)生,而且看起來都有些夸大。
一個不起眼的積木塊非要拿給你看,還要你夸他做得好;把自己的日常作業(yè)發(fā)到朋友圈里,還要大人去點贊。他們好像對認可和鼓勵的需要又多又急,一點點的成績都忍不住馬上拿出來炫耀。
面對這種情況,有些父母不知道怎么辦:夸獎孩子吧,覺得有點違心,那些幼稚的作品配得上這么認真的表揚嗎?再說了,鼓勵多了不怕孩子驕傲自滿嗎?不鼓勵孩子吧,孩子又一直纏著你鬧,看著他失望的表情,自己又于心不忍。
自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科胡特給出了答案。在他的理論體系里,他把孩子的這種尋求認可的需要,叫做“鏡映自體客體需要”。
每個人都需要感到被肯定和認可,感到自己是被接受和欣賞的,特別是展示有關自身價值的事物的時候。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鏡映的感覺,那種被喜悅的雙親愉快且贊許的注視著,仿佛他們眼睛里帶著光。
雙親對孩子感到欣喜的回應,表現(xiàn)出興趣、驕傲和興奮,對孩子的發(fā)展及其重要。這回饋給孩子一種自我價值感和被重視的感覺,帶來有價值的自體感。
相反,父母以敵意、過度批評或者是冷淡的回應模式反饋給孩子,孩子就會缺乏價值感和被重視感,這樣的態(tài)度壓制了孩子自尊和自信的成長。
根據(jù)原初自戀的設想,嬰兒剛從媽媽肚子里出生時,雖然身體上和媽媽分開了,心理上還是共生在一起的。他認為媽媽是他的一部分,全世界都在為他服務。
嬰兒慢慢長大,他可以在地上爬行了,這時他漸漸意識到,他可以控制自己的身體,卻沒法控制媽媽的身體,他和媽媽不是一個人。
為了保持早期的一體感和完美感,孩子本能的使用了兩個辦法:一是覺得自己完美,二是覺得父母完美。前者被稱為夸大自體,后者被稱為理想雙親影像。
孩子試圖變得像夸大自體那樣完美,這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必然會遭遇挫折。當孩子在可承受的強度下經歷挫折、誤解和傷痛,慢慢理解到自身力量的局限性,他的夸大自體強度因此也逐漸降低。
這些“恰到好處的挫折”促使孩子發(fā)展內在的方式,以維持自尊、忍受不可避免的挫折并追求恰當?shù)谋ж摗?/p>
此時,孩子的夸大自體慢慢變得凝實,他的鏡映自體客體的需要逐漸成熟,從小時候對完美和持續(xù)關注的需要發(fā)展為自尊和自信。
孩子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可以證明這一點。
在嬰兒期,鏡映自體的需要顯得非常急迫和全面,嬰兒幾乎絕對依賴母親來滿足這些。
兒童期時,孩子對于逐漸拉開和母親的距離變得可以忍受,對于鏡映自體的需要顯得不那么緊急和全然。
到了青春期,建立在實際鏡映自體體驗基礎上的象征性事物,就可以滿足自體客體需要。
比如,對媽媽贊揚的需求,可以通過老師、朋友、同學的回應來滿足,也可以通過寵物對自己的依賴來得到象征性的滿足。
如果對孩子的鏡映不夠,他這部分的需要沒有被充分滿足,長大后,他會強迫性的、急切的、大量的需要別人的贊揚和認可——這一點,會導致他在社交中受挫。
比如上面的例子,小女孩群發(fā)微信讓親朋好友為自己朋友圈點贊我們會覺得可愛,而要是你30歲的同事這么做,你只會感到厭煩。
我們可以反推一下,那些在朋友圈大量發(fā)自己美顏照片的人,自己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拿出來頻繁分享的人,自己付出一點點努力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迫不及待需要別人夸獎的人,他們小時候的鏡映需要沒有得到足夠滿足,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補償。
如果說鏡映自體客體滿足的是孩子自豪、驕傲、愉悅感、興奮感等積極情感方面的需要,理想化自體客體回應則撫慰了孩子焦慮、抑郁、脆弱等消極情感,使他們感到安全和平靜。
理想化自體客體的來源是全能父母,這是孩子用來滿足原初自戀的方式。孩子心中的父母總是高大的、有力量的,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都可以依靠父母來解決。
當自己面臨挫折和困難時,通過與理想化父母鏈接,可以產生一種平靜、撫慰、安全、有力量的體驗,尤其是在沮喪和恐懼的時刻。
想象一下,一個孩子走路時摔了一跤,膝蓋摔破了,在那里哇哇大哭。媽媽走上前去,對著他摔破的膝蓋輕輕吹了口氣,像有魔法一樣,孩子立即感到不疼了,停止了哭泣。
此時的媽媽,滿足了孩子理想化的需要,復原了他痛苦破碎的自體狀態(tài)。
小寶和我一起散步時,一個人在前面沖的很快,離我較遠。我喊他回來他也不聽,只顧自己撒歡。突然有人在旁邊放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嚇得小寶一個哆嗦,然后他扭頭就往回跑,張開雙手要我抱。
這一幕很戲劇,他急轉彎的動作也很搞笑,我一邊抱著他一邊哈哈大笑。他在我懷里時鞭炮聲仍然在響,但他已經不害怕了,扭著頭找尋著聲音的來源。
我的存在,給了小寶安全感,撫慰了他受驚的心靈。
隨著孩子認知功能的發(fā)展,他會慢慢感到外部世界是個危險可怕的地方,他幻想父母可以充當他的保護者。
父母要坦然接受并以足夠好的方式回應孩子的這種理想化需要,這樣可以幫助孩子享受基本的安全感,更能忍受各種不適感,例如焦慮、恐懼、挫敗、悲傷,而且擁有更大的、敢于探索世界的自由感,更具探索性而且堅定自信。
我們可以推測,被稱為硅谷鋼鐵俠的馬斯克童年時一定有一個足夠他理想化的父母,才使他成年后可以創(chuàng)立一家又一家科技創(chuàng)新公司,依靠一家私人公司做到了載人航天。
事實也是如此。他的母親梅耶曾經是世界上最紅的模特,15歲一炮而紅卻在22歲時急流勇退,選擇婚姻,結果遭受丈夫的家暴,并在31歲離婚,變成帶著三個孩子的單親破產母親。
在這樣艱難的環(huán)境下,一般的母親早垮掉了,她卻培養(yǎng)出三個億萬富翁。除了最為人所知的大兒子埃隆·馬斯克,二兒子擁有自己的農場還開設了連鎖餐廳,女兒則成為了一名優(yōu)秀的電影制片人和導演,擁有自己的影視制作公司。
她讓孩子看到了榜樣的力量。梅耶年輕時是孩子的榜樣,如今依舊是孩子的榜樣。60歲時,梅耶全裸出鏡,為《時代周刊》拍攝封面;67歲,她一頭銀發(fā),一身禮服走上紐約時裝周的 T臺。
70歲,她宣布“我不會退休,我的 70 歲依然會精彩”,并且在71歲出版了自己的自傳。這樣永遠向前的態(tài)度,影響了三個孩子一生。
如果孩子的理想化自體客體需要未得到充分滿足,長大后他就缺少安全感,也沒有好的榜樣去認同和發(fā)展自己的才能,無法學習如何在這個現(xiàn)實世界設立成長的目標。
我初中時喜歡看《古惑仔》系列,覺得陳浩南、山雞、包皮這些人好酷。雖然他們的身份是黑社會,但他們身上充滿了英雄色彩,還有兄弟情義。
這可能是因為我在試圖彌補理想父親的缺失。我爸是個老好人,在外面沒什么脾氣,有時他吃了虧,也不敢去給自己爭取權益。
而古惑仔報仇不隔夜,誰落了我的面子,我就一定要去找回來。但還好,我只是喜歡看這樣的電影,并沒有走上這樣的道路。
而有些青少年遺憾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他們錯誤的理想化了他人,或者說他們的父母沒有回應好他們的理想化自體客體需要,使他們誤入歧途。
終其一生,人的心靈都會需要自體客體回應,正如我們的身體需要氧氣。
孩子的夸大自體經過鏡映的足夠回應,逐漸轉化成自我協(xié)調的抱負和目標,有能力享受不同的功能和活動,并且達到現(xiàn)實的、穩(wěn)定的自尊。
而理想的雙親影像經過理想化的足夠回應,可以促進個體在感到悲痛的時候提供自我安撫能力,增強共情能力和幽默能力,并且為成人期發(fā)展目標和理想鋪平了道路。
由此,為人父母并不容易。你需要不斷的給孩子恰當回應,幫助他們成長。好消息是,不用太過糾結如何才能恰當回應,你不需要做到100%,事實上,你也做不到100%的恰當。
據(jù)統(tǒng)計,即使是接受過訓練的最好的媽媽,每17秒都會犯一個錯誤。只要這些錯誤在孩子的承受范圍以內,經過媽媽共情的對待,反而可以促進孩子調整自己的自體,使自體客體需要逐漸的成熟。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557204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98352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53261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68267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412692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