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的期望效用決策理論中,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采用理性人假設,使用嚴格的數(shù)學方法來說明決策者對效用的偏好問題,理性的決策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即總是選擇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決策。但后來行為經濟學領域的研究證明了人們在做決策時并不總是理性的。
當人們處于熟悉的境況中,基于長期的經驗,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人們往往能夠快速地、自主地完成決策。然而,當人們處于陌生的境況,面對各種限制個體做出正確決策的因素,人們很有可能犯錯誤,面臨決策錯誤的損失。那么限制我們做出正確決策的因素有哪些呢?
我們又如何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呢?讀完本文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fā)。
1、限制我們做出正確的決策的因素
? 信息的不完整
信息的不完整很可能使我們做出錯誤的決策,面臨損失。1)信息不完整時,方案一有80%的概率賺8,000元,20%的概率賺6,000元;方案二有100%的概率賺6,000元;2)實際情況,方案一有50%的概率賺8,000元,20%的概率賺6,000元,30%的概率損失8,000元;方案二有100%的概率賺6,000元。顯然,信息不完整時很可能選擇方案一,這很可能會導致錯誤決策。
? 時間的緊迫性
當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出決定,往往會使決策者的興奮水平過高,而做出與興奮水平平穩(wěn)時不一樣的決策。
? “選擇超載”
當面臨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選擇時,為了避免困難的選擇,人們可能會選擇極簡化,選擇最簡單的,而不是最理性的決策,這樣很容易導致決策癱瘓,總是對自己的選擇不滿意,因而在眾多選項中做出選擇可能會令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干脆完全遠離這個過程。
? 自身資源的有限性
個體自身的身體和情感資源是有限的,如果做出決策需要超出自身限度的更多資源,這種情況下,個體可能做出錯誤決策。
2、如何始終如一地做出優(yōu)秀的決策
? 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是做出好決策的關鍵。這可以促使我們收集盡可能多的信息,考慮所有可能的選擇,以及隨之而來的收益和成本,并能夠花時間考慮做出怎樣的決策。批判性思考能力能夠使我們不屈服于常見的錯誤或偏見,以開放的心態(tài)看待所有可能的信息來源,根據(jù)事實而不只是憑直覺做出明智的決定。
? 放慢決策過程
避免在短時間內匆忙做出決策,防止沖動地選擇。
? 堅持到底
做出決策的過程是有壓力的,我們可能恐慌、害怕、或者缺乏自信,這是決策過程的一部分,盡量保持自己選擇的優(yōu)先順序,仔細權衡利弊,做出決定,然后堅持到底。令人滿意的決策雖然有所缺陷,卻仍是一個足夠好的結果。
? 保證充足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可以有效地恢復我們的身體和情感資源,這樣才能清晰地思考,使我們能夠在精力充沛、情緒穩(wěn)定的情況下做出決策。
? 加強個人承諾
在別人進行判斷之前,先對自己的立場做出公開表態(tài),盡可能多地收集信息,不要讓他人的欲望左右你的決定。
參考文獻:
[1]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asics/decisionmaking
[2] 彭聃齡. 普通心理學[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8: 290.
[3] 戴維·邁爾斯. 社會心理學. 侯玉波,樂國安,張志勇,等譯.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5: 254-255.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lián)系刪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61849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65839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39340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4967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147069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