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象中和父母的歲月靜好
十一放假期間,你回家看父母了嗎?
每當假期之后,我的咨詢室里都會有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那些剛從家里回來的來訪者們,普遍都很疲憊,狀態(tài)都變得不好。
其中一位來訪者是這么描述自己“十一”從爸媽家回來后的狀態(tài)的:每次回爸媽家,就頭疼、壓抑、沒激情、沒希望,回來之后一到兩周,癥狀又會自動消除。
她說,每次回家,其實都希望能跟父母共同營造出一種恬靜溫暖的氛圍。就像她看過的無數(shù)的暖心文章中描寫的那種場景:外面世界紛繁復雜,一個人在外打拼,難免起起落落,順心與不如意比翼齊飛,精華共糟粕長天一色。這是一個泥沙俱下的世界。理性的想象和美好的憧憬中,她希望自己能在回家的時候,跟父母一起,沉浸在這樣的氛圍中:在這樣一個很不讓人心靜的世界里,家是溫馨的港灣,是我們永遠的避風港,是心靈的歸宿。這里有真感情,有真交流,有真正關心你的人。和父母一起,彼此陪伴,談天說地,歲月靜好。
說到這里,要介紹一下這位來訪者,她是一位典型的懂事、孝順的人。她最看不得的,就是電視上的一個個關于陪伴父母的公益廣告:假如一年中,只有過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頂多相處11小時,若父母現(xiàn)在60歲,假設活到80歲,我們實際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只有1540個小時,也就是64天。每次一看,她就要轉臺,實在不忍心看下去。所以,來訪者珍惜每次回家陪伴父母的機會,她希望有高質量的陪伴。
事實卻總是事與愿違。
每次回家,都不能出現(xiàn)她想象中“歲月靜好”的畫面,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和她之間,不在一個頻道上,無法溝通,相互不理解:父母絮絮叨叨,凈說些她不愛聽、不同意也不贊成的話;她呢,總是在一再對父母的隱忍下忍不住,然后和父母爆發(fā)爭執(zhí),又在爭執(zhí)后,迅速地進行自我批判。
就這樣,在這樣的糾結和擰巴中,她在家待多久,頭就痛多久。只等假期結束,逃也似地早點離開。
2.日子過得好好的,回趟家就面目全非?
很多來訪者都跟我說過類似的話:似乎,日子本來過得好好的,回一趟家,就面目全非。
真的是這樣嗎?你過得真的好嗎?
如果我們作為一個成年人,真的過得“好好的”,別說回趟家,很多哪怕負性的事件,都不足以讓我們“面目全非”。
之所以,“回趟家”就讓我們“面目全非”,那是因為我們并不是真的“好好的”。
有的時候,我們的內瓤并不好,但是外觀是好的。然后,為了不讓自己去觸碰自己有創(chuàng)傷的那部分,我們會讓自己忙起來。這其實是一種防御。
而每當我們回家,原生家庭就像一個強力吹風機,吹走了本來好好貼在身上的所有創(chuàng)可貼,露出滿目瘡痍的傷疤。
就好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這位來訪者。她之所以找我來咨詢,就是源于兩年前得一次“從家里回來后的抑郁”。來訪者孝順、工作努力、嫁得也好,本來,一切都好好的,但是,在兩年前,在她回家參加完弟弟婚禮回來后的第二個月,她抑郁了。
在這兩年的咨詢中,她發(fā)現(xiàn),她其實一點都不好,只是在壓抑和回避這樣防御機制的作用下,努力撐著。而內在的她,已經傷痕累累??此啤昂煤玫摹彼?,參加了一場“好好的”婚禮,之所以會抑郁,因為,在“弟弟結婚”這樣家庭事件的背景下,她和父母進行了一系列的深入接觸,而這些深入接觸,撕開了她心里一直努力壓抑的無數(shù)傷疤。
比如:父母要把唯一的房子給弟弟結婚用,她強烈反對,父母向來重男輕女,覺得家里房子給男孩那是天經地義,為此,母女倆大吵。
再比如:婚禮當天,當她來到弟弟的婚房,也就是她從小長大的、昔日爸媽的房子、他們共同的家。而如今,已經變成了別人的家,她莫名很難過。新房裝修得很漂亮,她幾乎都認不出來是昔日自己的家。來訪者從小家庭并不富裕,她很懂事,自己結婚的時候,甚至都沒有讓父母出嫁妝,因為考慮到家庭的困難,她不想給父母增加額外的負擔。
但是,看到爸媽給弟弟的婚房裝修得非常漂亮,她覺得自己委實自作多情;也覺得自己“什么事情都自己扛、為家里人著想”的想法太多余,看看弟弟,知道從家里去要到父母應該給予的支持。也許,父母是有能力給予他們支持的,只是她自己沒有要。
就這樣,所有這些感受,不斷被觸發(fā),不斷被壓抑,又不斷被積累。
兩個月后普通的一天,忽然不知為什么,她的抑郁就像雪崩,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淹沒了她,她徹底崩潰。她不知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這一切是怎么發(fā)生到她身上的,她只是覺得,自己被這個世界耍了,世界不僅拋棄了她,她還感受到了這個世界滿滿的惡意。
其實,對來訪者而言,原生家庭中帶給她的問題,一直都存在:沒有安全感、不被看到、不被支持、自己被迫懂事,以及父母嚴重的重男輕女。
當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問題一直都在,我們每次回家,就是被揭開傷疤的過程。家庭中無數(shù)的細節(jié)和小事,都可以揭開我們好不容易掩蓋好的傷疤,赤裸裸,不留情面,再次把我們丟進痛苦的深淵。
3.原生家庭就是一個潛意識的黑洞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黑洞,吸走了本來我們看起來還很不錯的狀態(tài)和情緒。
原生家庭,就像是潛意識具體化的一個呈現(xiàn)。如果你不理解一個人的行為,你也許沒有辦法看到他的潛意識,但是,你可以去潛意識的一個替代物——原生家庭——看看。
對于每個人的原生家庭,我們從小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被家族、家庭、父母潛意識熏陶影響,這種影響,直接而深遠。我們的原生家庭,就好像是我們潛意識里的黑洞一樣。我們能找到所有困惑的根源和答案。也埋藏了所有那些我們并不愿意去面對的東西。
每走進一次黑洞,我們就把所有那些給我們傷痛的東西,又生生經歷了一遍。而且,掉入黑洞,我們常常無法自拔。
我的另外一位男性來訪者對父母非常不滿,導致他現(xiàn)在幾乎不回家,包括春節(jié)。最近一次回家,他索性召開了一次“家庭會議”,把所有親戚都找來,當眾來批判自己的父母。乍一聽,也許你會覺得,這種行為太偏激。可是,從心理上,他才是那個曾經最受傷的人。他受的傷有多重,現(xiàn)在的做法就有多不可理喻。
他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行為,因為,他的心理狀態(tài)一直停留在小時候。他對父母的怨恨,讓他的情感無處安放,更已經到了沒有辦法假裝的地步。他只不過想找到一個出口和方式,給當年小時候的自己一個交代。遺憾的是,他沒有找到更合適的方法。因為,如果不給自己交代,自己就會永遠困在那個很委屈的童年。
原生家庭就像黑洞,他們埋葬了所有的愛恨情仇。而我們和解的方式,有的時候是披著對抗的外衣。
4.別擔心父母,表達你想表達的
除了父母原因,完全沒辦法和解,大凡還能去溝通的父母,其實,我們都有和解的可能性。
在和解的過程中,一般來說,我們都需要去訴說過去的事件以及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個時候,我們基本都有一個擔心:父母能不能承受得???表達自己,會傷害到父母,以及傷害到現(xiàn)在的關系。
在這里,我的建議是:哪怕傷害,也要去表達。更何況,你要相信:父母是結實的。
父母是結實的,你是結實的,你們的關系也是結實的。
不要把親子關系過成“最親密的陌生人”,盡說些“無關痛癢”的漂亮話。世界上沒有那么多漂亮話可說,久而久之,你們的關系只能更加疏遠。
比如,現(xiàn)在的我,遇到無論是工作上的,還是生活上的困難,都會跟我的父母說。然后,父母可能會不可避免地擔心,然后我們還會有分歧,還會爭執(zhí)。都沒關系。在這些分歧和爭執(zhí)中,我們真實的自我和邊界,都會越來越清晰。過往的傷痛,也會逐步愈合。
是父母的問題,就大膽地扔給父母,他們接得住。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490731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3764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8588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2346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67248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