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三十歲,一旦說到自己,總是滔滔不絕,覺得自己什么都好,能力強,學東西快,一旦說到別人就滿臉鄙夷,這也不行,那也不好。
人人都說,他太自戀了,不喜歡跟他一起做事,躲得他遠遠得。但他看到這一現(xiàn)象,是這么解釋的“這幫人被我甩得遠遠的,都不敢跟我站一起,慫。”
01、什么是自戀?
自戀就是沉浸在對自己的喜愛和崇拜中自我陶醉。弗洛伊德在著作《論自戀》中首次系統(tǒng)的闡明了什么是自戀。他認為,自戀是將個體本應投入于對象客體的力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的身上,從而無法和別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親密關系并且經常沉浸于自己不切實際的幻想中。
自戀是人性的基本特性之一,沒有適當?shù)淖詰伲耸菦]法活下去的。自戀使我們愛自己,進而愛世界。但自戀有一般性的自戀和病態(tài)的自戀,一般性自戀可以說每個人都有一點,可以增加一個人的魅力。但自戀就像調味品,放多了就會適得其反,就是病態(tài)的自戀。
02、什么是自戀型人格障礙
病態(tài)自戀有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欲和從他人那里獲得注意與羨慕的愿望,他們對自己的自我評價過高,自以為才華出眾、能力超群,常常不現(xiàn)實地夸大自己的成就,而忽略別人的能力成就,喜歡別人的恭維,而對別人的批評常常不屑一顧。
1980年《精神疾病診斷統(tǒng)計手冊第三版》(DSM-Ⅲ),首次正式將自戀列為獨立的人格障礙(narcissism personality disorder),并且在《精神疾病診斷統(tǒng)計手冊第五版》(DSM-Ⅴ)中給出官方定義,即自戀人格障礙是一種需要他人關注贊賞、同情心匱乏,膨脹夸大的行為模式。自戀型人格障礙是比較常見的一種人格障礙。
美國精神病學家和精神分析家科胡特(Heinz.kohut)認為環(huán)境和文化對自戀病理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他認為“環(huán)境必須提供給人必須的經驗,讓一個孩子成長不光是作為一個人,而且要感覺到是個人”。他認為自戀型人格障礙者是一群“悲劇性的人”。這種悲劇性人格表現(xiàn)在他們除了在乎他人、社會的評價外,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由于既不能感受自己、也不能感受他人而成為真正精神上的孤獨者。
自戀源于早年父母關愛的不足。在嬰兒依戀形成時期,如果孩子得不到充分的支持和照顧,情感脆弱的孩子就會因自我的外在表現(xiàn)而受傷,即自戀性損傷,為了彌補這種損傷,孩子就以自大、虛假的自我滿足照料人的需要。憤怒、權利感從意識層面上分化出來,并致力于通過虛假的自我來獲得別人永久的贊賞。
當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的人感覺自戀受到沖擊時,他們會以相反的面孔保護自己,如驕傲、不屑一顧、對人的鄙視,自我夸大等,以此掩蓋自我的失敗。
03、不再把自戀病態(tài)化
隨著研究的深入與時代的進步,人們不再把自戀僅僅作為一種病態(tài)的人格障礙來研究。自文藝復興后人們一直推崇自我,強調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在這影響下,自戀不再作為病態(tài)的人格障礙來研究,而是把自戀當作是常見的人格特質來進行研究,認為自戀人格不等于是人格障礙,它是正常人中普遍存在的。
甚至有研究表明,中國民眾的自戀程度呈上升趨勢,尤其是年輕一代,集體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大學生甚至有著高于追求個性解放信奉個人主義美國大學生的自戀得分。研究者們的眼光不再只關注于自戀者的問題行為,也在試圖將自戀與積極的一面聯(lián)系起來進行研究。比如,有研究顯示,自戀與生活滿意度、幸福感存在著一定的關系,自戀的人在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上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這么看,或許,有多少自戀都是恰當?shù)摹?/p>
參考文獻:顯性自戀、隱性自戀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研究:自我損耗和成敗反饋的作用,余明秀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15352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5129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8611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9275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7479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