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總希望家人、朋友感受到我們的愛。假期時我們認為陪伴是表達愛的最好方式;重大節(jié)日時我們會認為收到鮮花、禮物一定特別開心;別人傷心時我們認為送出一個肩膀肯定是再好不過的...... 事實真的如同我們所想嗎?我們喜歡的東西對方一定也會喜歡嗎?
蓋瑞˙普查曼在《愛的五種語言》一書中給了我們提供了一個特別的維度,讓我們重新衡量自己對愛表達的方式是否和我們愛的對象的需求相匹配。當我們每個人愛的箱子匱乏時,我們就無法愉悅地對待他人,更甭提去關愛他人了。尤其是對于小孩子。當小孩子的愛箱未被填滿前,他們會為了索取愛和博取關注不斷刻意制造各種麻煩,使他們看起來是那么的調皮搗蛋不乖。
蓋瑞提供的這幾種愛的語言分別是:
一、肯定的話語
以小孩子舉例。我兒子有個幼兒園同班小女孩。這個小女孩特別在意大人對她的肯定。比如她會抬起頭一直眼巴巴地看著你,直到你不但認真地欣賞了她的畫作,而且還要看到她的畫中表達的用意并反饋給她,肯定了她的獨特,她才會一臉滿意地去做其他事情。這種渴望的眼神不大會出現(xiàn)在我兒子身上,但是,當我也能及時地對他的表現(xiàn)做出反饋,并且表示出我對他的喜歡和欣賞時,他也會含蓄地偷偷一笑。
雖然小朋友不一定會主動要求肯定的話語,或者要求的程度和方式也會千差萬別,但肯定的話語肯定是有利無害的,至少一定比批評更讓人樂于接受。生活中如果我們能主動地發(fā)現(xiàn)所愛的人的優(yōu)點長處和值得欣賞之處并告訴對方,我們所愛之人肯定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被關注和價值感。也許被肯定成為習慣后,對方也就不自覺地再把肯定的話語回饋給我們,或者贈予其他人。
二、精心的時刻
生活中的儀式感為什么對于一些人尤其地重要?我想蓋瑞給了我們答案。因為我們或多或少地需要精心的時刻。精心的時刻可以是一場對方期盼已久的電影;可以是特殊日子攜愛人一同享用的燭光晚餐;可以是某年的同一季節(jié)同一個山頭,放下手機,和對方肩靠肩靜享日落...... 在這個精心的時刻,我知道,我的眼中只有你,我們不被打擾,我在全心投入于此時此刻,我的眼中滿是愛意。
三、禮物
幾乎每個小朋友都期待每年的圣誕節(jié)或者新年可以收到大大的禮物,或者在乳牙搖搖欲墜時幻想著牙仙是不是也有小禮物給我。其實不光小朋友,很多成人也一樣在意收禮物這件事。有時,不一定是大大的鉆戒或者奢華的晚餐,僅僅是一個我可以用得到的小物品比如暖寶寶都可以讓我感受到你對我的愛。當然,什么禮物因人而異。有時不是對方不喜歡我們花錢,或者不喜歡禮物。而是,你沒有送對我想要的,你不了解我,所以我感受不到你的愛。
四、服務的行動
從出生起,小嬰兒的哭聲就代表了他們的需求。雖然需求不夠明確,但聽到哭聲的養(yǎng)育者會迅速響應分析確認到底是哪種原因導致的哭鬧,并做出相應的行動,照顧小寶寶。幼兒早期的安全感建立和長大后的心理狀態(tài)是密不可分的。對于安全感需求更強的小孩子尤其在童年期間需要大人第一時間給予支持和幫助。
對于這些孩子,服務的行動越及時越充分,那么小孩子體會到的被愛就越強烈。服務的行動需求也許是孩子請爸爸幫忙完成自己的手工作業(yè)、也許只是爺倆對媽媽廚藝的期待、或許是戀愛中的女孩對男友能夠在自己需要的時候第一時間出現(xiàn)的愿望......
五、身體的接觸
一個擁抱,一個輕吻傳遞出的情感和內容有時勝過千言萬語。尤其是喜歡身體接觸的對方更能感受到我們的愛意和溫暖。越小的小孩子越希望得到父母的愛撫、親吻和擁抱,好像再多的擁抱和親吻都不會使他們滿足。從生理角度看,溫柔的身體接觸可以導致身體釋放催產素、多巴胺等物質,促進產生心理上的積極情緒,并相應減少應激激素導致的消極情緒。
有時,給予哭泣的對方一個輕撫,也許就可以使對方得到很大程度的安慰。但肢體接觸也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因為早年生長環(huán)境的影響導致不適應過多的身體接觸,但不代表潛意識中對此沒有了渴望或期待。
總而言之,對于愛的表達我們也許只擅長使用一種或某幾種;對于自己愛的需求我們也許并不完全了解。但試著多些維度去觀察、學習和嘗試,我們的生活可能就會有全新的變化。愛是相互的,愛也是奇妙的。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01587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97687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93519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16437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316625 人想測
立即測試